近期,A股市场经历了波动后,终于在刚过去的交易周(8.28-9.1)结束了连续三周的下跌态势,为投资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悲观者看到了市场的调整和不确定性,而乐观者则看到了实体上涨的机会以及科创板的出色表现。
对于旁观者来说,他们更关注市场中的新鲜话题和围绕“量化”展开的论战。这些声音甚至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促使监管措施迅速。
本文将带领大家从质疑量化的声音中理解量化,并思考是否要“加入量化”的投资行列。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周的行情。各大指数均有所回升,结束了此前的下跌趋势。特别是科创50表现抢眼,而中证2000也展现出强劲的势头。
中证2000指数是从沪深市场中选取的小市值证券作为样本,反映了小市值证券的市场表现。其成分股中包含许多级“专精特新”企业,这使得其在市场中的表现备受关注。与此受利好和消息刺激,本周累计上涨的个股数量众多,其中以“科创板”、“次新股”、“小盘股”等为标签的个股表现更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次新股成为了本周量化资金的关注重点。从龙虎榜数据中可以看出,某些个股出现了量化资金的买入和卖出。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量化”的内涵和外延。
“量化”并非行为或病毒,而是一种投资和交易的方式。它通过程序模型来选股和交易,理论上所有相关策略都可以被称为量化策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短线投资者,也会将自己的交易策略通过程序实现,从而实现更有效的交易。
量化策略有多种类型,每种策略都有其特定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它们可以被分为市场中性策略、指数增强、量化选股、CTA、套利类策略、期权策略等。这些策略通过模型交给计算机执行,虽然具体细节不易了解,但我们可以根据其定位、交易频次、交易风格等进行更通俗的分类。
在A股市场中,量化机构主要以指数增强为代表的量化多头为主,他们在市场波动时保持满仓稳定运行,每天的交易买卖基本等量,不会对市场形成过大的买压或卖压。但在市场剧烈波动时,量化投资机构实际上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关于市场上流传的“量化融券割韭菜”的套路,我们进行了分析。这主要涉及两种“量化”操作,一种是“量化挂单”和“量化打板”,这些操作更像是网速和手速的抢单机器人,体现了工具属性。而另一种是“融券对冲的市场中性策略”,它通过融券对冲来规避市场下跌的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量化交易”的主体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散户。在公募和私募中,都有量化产品的存在。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普通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一些量化交易平台和券商提供的量化交易软件参与量化交易。
对于监管层对量化交易的规范和发展,我们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部分要求可能对超高换手率或规模较大的量化产品产生影响,但大部分头部量化私募的资管策略交易和执行受影响有限。监管层的举措旨在维护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投资生态的持续改善。
我们应看到监管层对于市场呼声的反馈效率之高前所未有。随着相关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投资生态会越来越好。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和掌握量化投资的知识和技巧将有助于他们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你是否也认同这个观点呢?
每日经济新闻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