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音韵,承载着历史的回声和文化的记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样的诗句,唤起了多少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与情感的共鸣。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读书时期“规范读音”变为“错误读音”的质疑。许多网友表示,一些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却被告知变成了正确的读音,让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澄清,网上流传的标准读音多来自《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但该修订稿尚未正式发布,因此目前仍以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准。相关部门也表示,新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
事实上,这次修订的多为多音字。每个字的不同读音,背后都隐藏着表意的差异。比如“骑”字读qí时,通常表示的动作,而读jì时则用作形容一人一马的量词或名词。理解这些字的音义对应关系,有助于减少错用、误用。
语言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和个性。微妙的音韵变化让表达更加丰富和细腻。如果一刀切地同质化所有表达,将失去语言的生命力和文化的多元性。这种改变,让人感到痛心。
黄安靖表示,改读音应当少数服从多数,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前的知识都“白学了”。读音是约定俗成的,需要时间的沉淀。此言虽引发争议,但也不无道理。
语言的进化是历史的必然。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语言的活水池里始终在变化。但变与不变之间,需要我们有智慧去权衡。哪些可以变,哪些需要坚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网友来说,他们并非反对改变读音本身,而是反对一些诗词中读音的随意更改。诗词的语感韵律是文化的精髓,需要传承和呵护。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句,唤起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尊重。改变读音,不仅可能削弱原有的表达力,更可能诗词的意境。对于古音,我们应怀有敬畏之心。
在日常用语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官方发布的审音表和字典中,体现的是汉语言的规范与权威。专业表达需要追求经典的汉语规范。
语言是活的,需要在变化中寻求平衡。我们应尊重历史的积淀,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变迁。在变革中传承文化,让语言的魅力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