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古语中,“卷”字所指并非单纯地以数量计,而是指书籍的篇章或册本。尽管数量看似庞大,但实质上,万卷书所蕴含的内容并不多,因为这里的“卷”实际上指的是串起来的竹简。
那么,“万卷”究竟包含了多少字呢?
“卷”在此处代表着书籍的单位。若仅以数量来衡量,这个数字确实不小。由于古代书籍多以竹简编连而成,每卷所载内容相对较少。通常而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大约等同于现在的几章而已。以七岁童子每日读三卷之速,到二十岁之时便可能已经涉猎了众多典籍。
唐朝的书籍,每卷内容或几千字或更多达万字不等,而所谓的“万卷”换算起来也只是总计近一亿字的量。这相当于现今32开本约五百页的书籍三百本的文字总量。对于那些专注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样的阅读量虽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
由此可见,杜诗中的“万”字所表达的并非具体数量,而是象征着“多读胸中有本”的深刻含义。
这句成语源自何处?
此言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意为通过博览群书、广纳博收而拥有深厚学识的人,能够将书中的知识化为己用,从而轻松地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杜甫在长安时期虽遭遇求官不得、考试不中的困境,但他的学识渊博却为人所共知。面对世道的不公,他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诗篇。在诗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句便是他用以描述自己饱读诗书、文采斐然的自我写照。实际上,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确实举世瞩目。
那么如何才算读破万卷书呢?
关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后人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突破、磨破和识破。
所谓“突破”,即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如汉代思想家王充所言:“人不博览者,难以。”的杰出学者都以勤奋好学、广泛阅读为特点。
而“磨破”则是指反复研读直至书籍磨损。正如孔子晚年读《周易》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裂一样,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部分书籍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是有效的读书方法。
至于“识破”,则是要求精读并深入理解书中的道理。这需要抓住重点、深入钻研、务求精通。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财富,选择是关键。读书需取其精华、不可滥读。
古代还有哪些与读书相关的名言?
古代关于读书的名言不胜枚举,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
又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诗告诫人们应趁年轻时勤奋学习。
再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它激励人们要在学习上不断努力和探索。
还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名言则强调了反复研读和深入思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