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纂古音字典的过程中,我遇到了“铅”字,在探究其字源时颇有心得。
考察其声旁“㕣 yan”,我发现有与之同声旁的其他字,如“沿、船、滾、袞”,它们的读音中,“沿”读作Yán,“滾”则读作gǔn。
大致可以推测“㕣”的古音与“cong”相近,但需要注意的是“船”字作为辅音的情况例外。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记录。
关于“沿”字的造字时间较晚,其最早出现在《说文》中。而《说文》将其解释为从水,从㕣。实际上,对于熟悉甲骨文的人来说,这个被许慎解释为㕣的字,其实是“公”字。我们可以从公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辨认出来。
而“公”字的古音也与“cong”(gong)相近。为了进一步确认,我们再来看“船”的甲骨文和金文。
实际上,这些变化是符合音变的规律的,因为“yan”的上古音可以追溯到“cong”。在音变过程中,c辅音可以变为零化音,而an可以变为ong。
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
1. “船”字是否曾读作“cong”(gong)?
2. “船”最初的甲骨文中的“舟”字应该怎么读?
针对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船”的异体字“舡”即为“舟”加“工”的组合,因此它造字时就是读作“cong”,即“工”的音。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舟”的古音入手。在古音理论中,“舟”的古音近似于“do”(音近刀)。这个论断有例证支持,比如现在的异体字“舠(dao)”,它用来指代小船或舟。
《诗经》中也有相关记载可以佐证这一点。如《诗经·河广》中提到了“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这里的“刀”实际上是借用了“舟”的意思。
关于音变的原因,根据周音理论,我们可以解释c辅音变为d辅音的现象是在周代商时期广泛发生的音变。而关于“舟do”如何变为“舡cong”,以及进一步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船chuan”(古音为dong)的问题,目前尚无确切解释。
尽管有些音变的原因难以解释,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是持续不断的。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取”、“娶”变成了“討”、“掏”。这种通假字、假借字和白字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中很常见。
让我们继续探讨船字读音演变的灵魂。为何“舟do”会演变成“舡cong”,又进一步演变成现代汉语中的“船chuan”?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周音理论和商音理论来解释部分现象。有些复杂的音变问题目前仍难以解释。
通过深入研究古音和甲骨文金文等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语言的发展变化。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解读古代文献,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