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疑惑:“这字这词,怎么和我们小时候学的不太一样?”每当学校复习阶段,与孩子一同学习的家长们都会产生类似的疑问。
陈先云表示,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收到了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编写组将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不断对教材进行完善和提高。
陈先云解释道,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实际学习需求。在不同阶段,教材采用了不同的注音方式。
在一、二年级的起步阶段,考虑到学生识字量较小、自主认读汉字能力较弱,尤其是部分方言区学生普通话基础不够扎实,因此教材采用了全文注音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呈现出语流中的音变现象,如轻声等,从而减轻学生识读汉字的负担,并有助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讲好普通话。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和自主识字能力的提升,以及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全文注音的必要性逐渐降低。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教材改为单字注音的方式,只对未识过的汉字进行注音。这种注音方式需要反映辞书中对该单字的本音标注,以符合的语言文字规范。
以“庄稼”的“稼”和“苍蝇”的“蝇”为例,教材会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进行标注。对于单字的本音学习,教师需要提示学生注意单字的规范发音,并在实际语流中指导学生掌握音变现象,如轻声等。
在一年级下册的《日积月累》栏目中,教材选用了“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句话,其出处可追溯至晋代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尽管存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但教材选用的是其最早出处,即“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以保持用词的准确性和历史渊源的清晰。
在古诗及课文中,字词的用字有时会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如一年级下册课文《小池》中的“树阴照水爱晴柔”,有的读者可能误以为“树阴”应作“树荫”。实际上,根据古籍文献的记载,杨万里的诗集中写作的是“树阴”,与现代汉语的推荐词形“树荫”意思相同。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用字应以古籍文献的文字面貌为依据。
在三年级上册的古诗《山行》中,“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存在两种版本,“生处”和“深处”。经过对比分析,教材选用了“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版本,因为其更符合诗意表达且在文献中有更多支持。
除了诗句中的差异外,有时教材的标题也存在争议。如三年级下册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题目历来有“晚景”和“晓景”两种说法。经过查阅多种苏诗注本后,教材最终采纳了“晚景”这一说法。
陈先云指出,关于三年级上册课文《父亲、树林和鸟》中的标点用法问题,文中的引号使用是符合标准的。虽然有读者提出只有前引号而没有后引号的问题,但根据标点符号使用规则,连续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时,每个自然段开头使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使用后引号。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不要求三年级学生掌握这种复杂的引号用法,但在真实的阅读中遇到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编写组认为,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疑问,教师可稍作解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