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位年过半百的书法爱好者,在遇到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时,向他请教了关于学习颜真卿《勤礼碑》的疑惑。尽管他已经刻苦练习了十多年,却总感到难以领悟其中的要领,尤其当遇到碑中未有的字时更是束手无策。启功先生以其独特的方式指出了学习的方向,意在提醒这位爱好者学习方法的改进。
深知知识无涯,人生短暂。我们应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学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呢?这值得我们深思。依愚之见,学习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和判断力,二是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
鉴别力和判断力能帮助我们明确学习方向,找准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则能让我们更快地掌握知识和事物的本质,并提高学习效率。
具体到“举一反三”的层面,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或字体时,我们应先掌握其基本的结字、用笔和章法布局规律。以汉隶为例,通过对《乙瑛碑》的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并掌握其书写方式、方法。而当我们掌握其精髓后,便可轻松应用到其他风格的碑文中。如,《石门颂》的韵味、《张迁碑》的风神以及《曹全碑》的风致,本质上都是源于对汉隶共性规律的掌握与运用。
再说到“触类旁通”,各种书体、字体间虽有不同表现形式和手法,但它们之间仍存在可循的共性规律。比如掌握了颜真卿楷书的书写规律后,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其他如欧阳询、赵孟頫等人的楷书,甚至可以扩展到行楷、行书等不同书体。在把握相互之间的共性规律基础上,通过不断地相互借鉴、取舍、转换和融会贯通,我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特色和个性风貌。
在书法篆刻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深入理解并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深厚的学识和学问。这是从技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的重要环节。
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社会上的一些书法培训班在教授过程中并未真正理解并运用好这些学习方法。有的教师自身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理解都存在偏差,更不用说教给学生了;而有的则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无穷尽地开设各种碑帖课程,这无疑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无论是学习书法、篆刻还是其他任何领域的知识,若能善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都将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学习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风格。以上观点或有偏颇之处,还望师友们不吝赐教。
(附边款及印石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