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礼节与仪式一直被高度重视。自古以来,我们便拥有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古代社会,尊老敬老的风气尤为浓厚,对老年人的称谓更是讲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似乎有所淡忘。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身修养素质的提升,人们又开始重新崇尚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古代常见的对老年人的称谓及其含义及古籍中的使用情况:
“老苍”一词,用以指代头发苍白的老人,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笔下“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的景象。
“花甲”则是指六十岁的老人,正如《唐诗纪事》所记载的“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所述。
到了七十岁,人们称之为“古稀”,杜甫在《曲江》诗中写道:“清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更年长者如八十、九十岁被称为“耄”,源自《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
而满一百岁的高寿老人则被尊称为“期颐”。
对于在学艺上有造诣的年老之人,有“老宿”之称;年高学博者被称为“老先生”;对老年人的尊称有“老父”、“老丈”;而老年人自谦的称呼则有“老子”、“老夫”、“老身”、“老拙”、“老朽”等。
根据我国《老年益保障法》的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那么,60岁以后的各个年龄段对老年人的称谓又有哪些呢?
60岁常被称作“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同时也是所谓的“耆艾”之龄。古时以六十岁为下寿。
随后,70岁称之为“从心之年”或“古稀之年”,意味着人生已过半百,而七十亦被视为中寿。
到了80岁,便有了“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及“耄耋之年”等称呼。而十岁的年纪则被称为“中寿”或“伞寿耋”。
最后要说的是100岁的期颐之寿,这是对百岁高寿老人的最高敬称。
无论是出于对家中长辈的关心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了解这些关于老年人的称谓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都是十分必要的。
希望通过这些介绍,大家能更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