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探秘与学习
《敕勒歌》是《乐府诗集》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壮丽与深邃。敕勒族,作为当时北方的一支少数,以其特有的歌喉唱出了大草原的辽阔与富饶。这首民歌不仅歌咏了大自然的壮美,更抒发了敕勒对家乡、对生活的深深热爱。
字里行间的学问,需细心揣摩。
1. 观察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阴”、“似”、“野”,发现“阴”与“似”均呈现出左窄右宽的构造,而“野”字则是左右等宽但左短右长的独特布局。
2. 在默写时,孩子们常常因疏忽而写错字。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低”字易错写为“底”,“见”字则易错写为“现”。
3. 还有一些字在书写时容易出错,如“似”与“茫”。书写“似”字时,最后一笔不是“捺”而是“点”;而“茫”字则是上下结构,而非左右结构。
古诗学习有妙法
1. 学习这首诗的首要任务是准确读出每一个字音。在通读全诗后,要注重停顿的节奏。这就像是一首美妙的乐章,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欣赏其韵味。
2. 把握诗意是学习的关键。在理解诗意之前,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来猜测诗中的景色。再将诗中的内容与图片对比,对全诗进行把握。
对于不懂的词汇,可以进行梳理,在理解了关键字的含义后,尝试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诗意表达。
诗句深意,细品慢酌
1. “敕勒川,阴山下”。这两句简明交代了敕勒族人所居住的大草原位置,让读者能够迅速沉浸在广袤的自然之中。
2. “穹庐”与“四野”。诗人用游牧的居所来比喻天空,形象地描绘出蒙古包的壮丽与大地的辽阔。
3. “天苍苍,野茫茫”。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天空的蔚蓝与草原的辽阔,为全诗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
在古诗中,动静之间皆有深意。“吹”、“低”、“见”三字化静为动,让整个画面焕发出勃勃生机。
诗中情意,感悟于心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大草原的壮丽与富饶,更表达了敕勒族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在学习时,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感受牧民的自豪之情。
尽管许多孩子已经能够背诵这首诗,但在字词的理解和诗意的把握上仍需加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背诵,更要孩子学习古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