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至爱梵高》的归类,我们不禁要思考其是否真的适合被称作动画电影。电影的制作过程独具匠心,先拍摄真人演员的表演,再从全球招募了125位画家,用油画的形式将影片画面进行再创作,将这些绘画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独一无二的影片。没有了演员们的表演作为基础,就无法呈现《至爱梵高》中那超越传统逐格动画的流畅节奏。但每一帧画面,都真实地呈现出油画的魅力。
《至爱梵高》的独特画面
观影时,人们往往被这部电影的视觉表现所吸引,而非其故事情节。我们欣赏着这部电影别具一格的视觉表现,而不是台词、剧情和表演。尽管有英伦实力派演员参与拍摄,真人“底稿”的拍摄仅用了12天。随着剧情的推进,解谜情节主要依靠对话场景展开,视觉效果的震撼感逐渐减弱。尽管如此,我们仍能轻易辨认出道格拉斯·布斯和西尔莎·罗南的特写镜头中的表演,但油画的处理方式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演员面部的细微表情。
《至爱梵高》背后的创作故事
在这个时代,手机APP可以轻松将照片转换为各种风格,如“莫奈风”、“毕加索风”,这可能会让人误以为将真人影片转换为“梵高风”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在观摩了《至爱梵高》的幕后制作花絮后,我们会深感其制作过程的艰辛。导演多洛塔·科别拉与动画制片人丈夫休·韦尔什曼通过网络众筹,向全球招募油画家。他们精心挑选了波兰的画家团队,并进行了梵高绘画风格的研修。画家们每天在摄影棚的小格子间里工作10小时,完成油画创作。
手绘油画的创新之处
虽然这种手绘油画的方式显得笨拙,但笨拙中却透露出真诚。这种真诚成为了影片的重要卖点。虽然画家们是活生生的团队,他们的绘画方式却带着一种机械般的精确。从梵高的画作中提炼出的“风格”,被应用到了新的场景中。虽然这听起来像是现代“机器学习”擅长做的事情,但梵高的创作精神绝不是简单的风格复制。
梵高的艺术与商业
梵高的画作在商业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LV的奢侈品包袋到各种商品。商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梵高作品在大众文化中的角色。而在文化消费中,观看这部致敬梵高的手绘动画电影,仿佛成为了一种“本质”的消费方式。
梵高的文化影响力
对于热爱梵高的人来说,《至爱梵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沉浸式体验的机会。而对于普通大众,至少也能欣赏到其画面之美。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在表达对梵高的热爱,无论是东京的展览还是上海的梵高展,人们总是络绎不绝。导演多洛塔·科别拉以这部电影向梵高致敬,她从梵高的信件中寻找灵感,展现了他二十几岁时与抑郁症抗争的形象。这部电影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将梵高推向了更加流行俗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