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活动中,我目睹了一幅宣传画的悬挂。画中一个大大的“信”字引人注目,旁边还有一句“言必信,行必果”的小字标注,并且特意标明这六个字源于《论语》。从这副画可以看出,它的目的是要倡导诚信。而它的背景是增强其说服力,特此援引了《论语》中的名句。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这幅画的策划者和悬挂者是否真正理解《论语》的原文呢?因为在我所知的《论语》中,那句话后面还有“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样的补充。这让我对宣传画的制作者产生了疑问:难道他们不知道这后半部分的意思吗?
那么,孔子对于“言必信,行必果”的看法是什么呢?他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呢?实际上,孔子非常重视诚信,这在《论语》中多处被强调。例如,孔子说:“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这足以证明他对诚信的重视。在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宗法的崩解使得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诚信。
孔子在强调诚信的也提到了道义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言论和行动才值得追求和强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孔子在倡导诚信的会对“言必信、行必果”持有保留态度。
进一步地,《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因为过于坚守诺言而导致悲剧的故事。这正验证了孔子后边所说的“硁硁然小人哉”。可见,即便守信,也不一定符合道义。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他在被蒲人包围时,虽然表面答应他们的条件以寻求脱身,但后来他仍选择去卫国。这显示出孔子的智慧与灵活:在迫的情况下,坚守某些承诺可能违背道义。
我们的历史老师野叟先生也对此有所感悟。他虽居于荒野之地,但所讲并非野史。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讲述历史的故事和文化感悟。他的讲述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总是充满趣味和智慧。他力图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