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部分小区对厨余垃圾的投放方式进行了调整。有居民发现,垃圾投放时需先进行‘破袋’操作,随后将内容物倒入垃圾桶。这样的过程有时会使得手部沾染垃圾,不太卫生。
了解到,新规中《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未明确规定是否必须“破袋”。在《北京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实施办法》中提到了为了提高厨余垃圾的分出质量,鼓励在交付运输时做到“无塑料橡胶”。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执行。
为何要执行“破袋”操作呢?这主要是由厨余垃圾的处理方式所决定的。目前,城市中常用的厨余垃圾处理方式包括有氧堆肥和制沼发电等。堆肥过程中,若厨余垃圾装在塑料袋内,会影响堆肥效果,因为普通塑料袋难以短时间内降解。
对于制沼发电来说,厨余垃圾需要经过挤压或切碎处理成为“细料”,若不进行“破袋”,大而厚的塑料袋可能会缠绕在处理设备上,甚至导致沼气发电系统崩溃。
随着天气变热,厨余垃圾桶的异味问题也备受关注。为了减少异味,小区可引导居民将厨余垃圾沥干水分后再行投放。这样可以避免汤水类厨余垃圾导致整桶厨余垃圾“泡汤”,减少异味的产生。
为了方便居民投放厨余垃圾又不弄脏手,一些小区自创了“破袋神器”,如将废旧钢成尖锐锯齿状倒刺的短棍,挂在厨余垃圾桶桶沿,以协助居民破袋。也有小区提供剪刀、洗手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酒精等措施,确保居民在投放厨余垃圾的过程中保持手部清洁。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旨在提高厨余垃圾的分类与处理效率,同时也关注居民的实用体验,使垃圾投放过程更为便捷与卫生。
厨余垃圾的“破袋”投放是依据末端垃圾处理能力而定的,而小区也在积极寻找方法以提升居民的投放体验并减少异味问题。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