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数字化时代,有一种现象级存在,它根植于互联网,萌生于普通人群之中,它就是“网红”。
尽管人们对于网红营销中的策略与手段抱有微词,但又不禁为他们在“低投入无风险”中实现名利双收的机遇所吸引。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网红视为职业追求乃至人生理想时,如何纠正网红文化中的扭曲价值观与精神虚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红时代?
网红,通常指的是因某一事件或行为被网民广泛关注与追捧的人。其走红的原因多种多样,如颜值出众、才艺横溢或是独特的行为表现等。走红的方式也不外乎纯属意外、策划营销和有意包装等几种形式。
据研究显示,网红的发展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以网络作家为代表,通过广泛的兴趣共鸣实现了他们的“网红梦”。第二阶段随着图文平台的兴起,一些隐藏于社区的达人崭露头角。第三阶段随着视频直播的流行,网络直播成为了新兴的“造星机”,主播们善于结合平台特点与观众心理需求,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网红的草根性特征明显,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日益加快。从寻找“野生偶像”到创造偶像再到不断更换偶像,这一过程让人应接不暇。近年来,电竞高手、美妆达人、美食博主等在各自领域内都有所建树,但也不得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对于网红的成长历程,有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最初的意外走红到全民创作与策划传播,再到商业利益的大举介入,网络推手层出不穷,营销策略也日益成熟。这种环境下,网红既备受追捧又因套路而受到诟病。
据《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庞大的网民为网红经济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许多年轻人视网红为一份“低投入无风险”、能实现名利双收的工作,这无疑增加了网红和粉丝的数量。
从个人角度看,成为网红有何好处?收入可观,即使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值得。网红是普通人难得的上镜机会,能获得大量粉丝的关注与关心,存在感爆棚。
二、狂欢后的尴尬
有评论认为,网红的产生与网民的心理需求、审美标准等密切相关,是多种利益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网红从多个层面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变迁。
网红的身份背后常常伴随着“网红式”。在镜头前展现的与真实情况可能大相径庭,涉及到道具的使用和技巧的伪装。尽管许多人知道这是常态,但仍然选择宽容对待。实用者的观点是,网红展现给大家的只是最美好的1%,而剩下的99%可能过于残酷。
网红的存在背后是流量经济。无论是何事、何地、何人,只要冠以“网红”二字,似乎就能保证流量的涌入。许多人甘愿成为流量的“”,或许是因为上当的成本较低,万一碰到真正的网红呢?至少也能换来一番谈资。
有学者认为,网红现象是一场平民化的集体创作与狂欢,它表现出强烈的宣泄性、性、哄闹性与大众性。“狂欢”往往伴随着混乱与无序。一些缺乏内涵的网红为了热度而不惜手段,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网红的门槛降低与其身份的降格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快餐式网红的泛滥导致了网络生态中的混乱——说话不负责任、行为不检点的,违法乱纪的……加上一些专业撕网红、扒黑历史的网络推手,使得网红形象频频崩塌。
三、始于颜值,忠于人品
不久前,一名在抖音上迅速走红又迅速陨落的17岁女孩成为了典型的快餐式网红案例。她的迅速崛起与坠落引发了人们对网红现象的深思。
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自己。那些心怀不良企图又想出名的人应该明白,在追逐梦想之前,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仍有许多人宣扬“读书无用论”和“当了网红想干啥就干啥”的扭曲价值观。
尽管网红的门槛越来越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新媒体时代成为偶像和意见。告别快餐式网红就是要阻断那些传递错误价值观的源头,让是非曲直有明确的界限。只有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赋予网红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