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语言生态
网络语言的涌现,为语言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对语言本身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对流行文化的健康风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此,我们需保持警觉,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引导。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今天的语言使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人们的词语从传统的规范逐渐融入了许多网络新词新语。时而能见到古色古香的甄嬛体,时而则是宝宝们充满无奈的言论。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诗歌也遭遇了娱乐化的洗礼——杜甫忙于琐事,李白进入了梦境,屈原更像是成了被波及的焦点。尽管有些调侃无伤大雅,但另一些网络新词如“医牲”、“土肥圆”等则带有明显的贬损意味,需引起我们的注意。
遗憾的是,部分网络新词新语或因内涵低俗,或因带有戾气,逐渐从虚拟世界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低俗词语试图通过同音或近音字来掩饰其真实意图,但无论如何变换形式,其背后的低俗内涵总会无遗。充满戾气的新词语也喜欢借助同音字来构造,这些词语往往带有、攻击的目的,矮化他人的人格。流行的新文体模式单一、雷同,如“咆哮体”“逼转体”,其内容空泛,给人削足适履之感。
尽管语言系统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过滤掉不良元素,但当前网络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不可小觑。特别是对汉字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意蕴的表形表意文字而言,仅满足于文字内涵的消解、哗众取宠,无疑是对其灵魂的剥离。低俗、浮夸的网络语言盛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行文化的气质。语言是思想的体现,一代人对语言的理葬与再造,应是对汉语言之美的涵养,而非单纯的戏谑与恶搞。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由于经验不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健全,更容易盲目接受这类新词新语,可能会在无形中接受到“游戏文字”和“游戏生活”的观念。
纵观汉语的发展历程,每个时代都有新旧更替的语言要素。对于那些无伤大雅的新词新语,我们可以宽容对待;但对于那些庸俗、暴戾、浮夸、恶搞的元素,则需加以规范和引导。
媒体作为传播文化和引导的重要力量,在语言使用上应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避免使用低俗暴戾的词语。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语言规范教育也至关重要。家庭和学校应认识到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远离不良语言习惯。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我们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在浩如烟海的语言材料中,我们要学会辨别雅俗,避免使用空洞无物的表达。我们还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我们的语言风格。优秀传统文化是的精神追求和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