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薄篾轻编,竹条化箍,用以绑扎坚韧的茅草。
资深工匠操作时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展现无遗。
新换茅草,必须以特制竹篾紧固其根,确保其稳固无虞。
技艺的师傅们默契配合,将茅草逐一运至屋顶之上。
老匠人屹立脚手架上,修缮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茅屋。
具有典型川西风韵的杜甫草堂茅屋,显露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拍打新换茅草的屋顶,需用特制木板使之平展、整齐,彰显工艺之精湛。
千年前,诗圣杜甫目睹秋风卷走茅草。然而如今,时光流转至当代,这里的茅屋已然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自1996年起,郫都区三道堰的富师傅及同行的老伙伴们已经五次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翻盖茅草屋。他们对茅草屋的维护与修复已经历了近十次的历程。
在川西地区,传统工艺与古风相结合的茅草屋修建一直得到严格的执行。以竹为骨,茅草为瓦,竹条削成薄篾,篾条与竹骨紧密绑扎,层叠而建。其牢固程度依赖于经验与手艺的积累。
从年轻时学艺起,刘师傅及同伴们即懂得专心致志之重要性。对于杜诗中的“风卷我屋”之担忧,他们无需更深解读,然对工作的敬重之心是相同的。
所用茅草,由老师傅们提前从简阳乡间订购。野生茅草日渐稀少。然而他们更迫切担忧的是后继无人。川西坝子上,如今能召集的工匠仅十余人。
偶尔从屋顶下来休息的师傅们会小憩片刻、润润嗓子。屋顶上作业的三位师傅平均年龄已近七旬。他们的手艺在杜甫草堂这样的地方得到应用,让他们在闲聊中流露出从容与自豪。
作为定格在杜甫诗中的川西民居代表,茅草屋的传承意义重大。而将这种技艺传承下去的责任,落在更多后来者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