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生活的每一天似乎都大同小异。在古代的民间文化中,每一天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换句话说,古人认为每一天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处理事务时特别注重“择日”。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事件,他们总是会精心挑选一个所谓的“黄道吉日”。
老话常说,比如今天的6月20日就被称为“离日”。在过去,民间有句谚语:“四离四绝日,大事勿用”,这是何意思呢?“离日”又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离日”中的“离”字,我们都不陌生,它常常与离别、离开、分离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那么,“离日”又是离开什么日子呢?
这其实与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以及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紧密相关。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细分为六个节气,合共24个节气。每个节气之间的间隔为15天,即一个月有两个节气。
他们也简单地将四季划分为春季开始于立春,夏季开始于立夏,秋季和冬季亦然。值得一提的是,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中,每个季节都包含6个节气,其中有一个节气也象征着季节的平分。
如春分就是春季的中点,同样地,还有秋分、夏至和冬至等。古人也将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而夏至和冬至则称为“二至”。
这一切都是为了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做铺垫。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例如,“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说的是冬至和夏至是阴阳气运行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达到极致后就会开始衰退。
“最长不过夏至,最短不过冬至”,则表示夏至时白天时间最长,而冬至时夜晚时间最长。古人认为,“离日”是指天地阴阳即将发生转换的日子。
他们将“二分”、“二至”的前一天称为“离日”。这在古籍《玉门经》中有记载:“离者,阴阳分至前一辰也”。这里的“一辰”即指一天。
一年中有四个离日,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前一天。而说到“四绝日”,其概念与四离日相似却又不同。四绝日指的是“四立日”的前一天,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的前一天。
在老黄历上,四离日和四绝日的页面通常会以明显的字体标注“四离四绝日,大事勿用”或“诸事不宜”等字样。意即在这些日子里,尤其是重大事情上应多加小心。
比如,民间有“离日不定亲,绝日不结婚”的说法。尽管各地的具体说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思都是在这些日子里应避免举办重要活动。
这是因为四离日和四绝日都处于气候的转折点上,此时的气场较为混乱,容易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图个吉利或求个好的开始,古人便形成了诸多忌讳。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办大事都讲究寓意和吉祥。而“离日”与“四绝日”的存在即是古人趋吉避凶心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