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盛开的夏季,是赏花的好时节。荷花亭亭玉立,其美艳动人,随手一拍皆成风景。这小小的荷花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秘密就藏于其与水滴的互动之中,恰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言:“出淤泥而不染"。
尽管我们敬佩荷花的这一特质,但对于其实现这一特质的原理却知之甚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其背后的科学奥秘。
在超高分辨率的显微镜下观察荷叶,我们可以发现其表面覆盖着众多微小的乳突。这些乳突的大均在6-8微米之间,高度则在11-13微米之间。更为独特的是,每个乳突之上又分布着更为细小的结构,而整个荷叶表面还覆盖着一层具有疏水性的蜡质物。
荷叶的表面构造堪称复杂:它拥有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这些结构凸起并形成了一个个“小山包”。这些小山包中充满了空气,从而在叶面之上形成了一层仅纳米厚的空气膜。
当小水滴落在这样的叶面上时,由于叶片空气的张力作用,水滴会成圆润的形状,随后滑落。这就是所谓的“荷叶效应”,也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科学解释。
有趣的是,不仅仅荷花具有这种“荷叶效应”,许多水生植物如睡莲、王莲等也具备相似的特性。那么,为何这些植物会进化出这样的疏水结构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生存压力与选择?
荷花之所以能在泥中生长却能保持清洁,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策略。在种植莲藕时,农民会将节段埋入水塘底部,适宜的环境将促发细小的莲鞭生长。
莲鞭并非莲藕本身,而是荷花的走茎。每一节莲鞭的顶端都会长出一个芽,进而发展出一片荷叶。如果这片荷叶能够挺出水面,那么该莲鞭便有可能发育出花芽。
而当秋季来临,气温不再适宜荷花生长时,莲鞭会生长出终止叶并停止进一步生长。与此地下根茎则会为来年的繁衍储备能量,生长出的莲藕。
有时插画家在描绘荷花和莲藕时可能会混淆二者。实际上,荷花底部的根茎是细长的莲鞭而非莲藕。只有在荷花凋谢后,莲藕才会开始生长。在绘画时需注意这一细节。
由于荷花的地下根茎位于水塘深处,它们需要通过叶片进行呼吸来获取氧气。为了确保根茎的正常呼吸,荷叶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无尘。这便是荷花演化出疏水特性的原因之一。
如今人们受到荷叶效应的启发,开发出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例如疏水油漆便采用了纳米技术制作而成。这种油漆不仅能防止雨水打湿建筑物表面还能让雨水带走灰尘实现自清洁效果。
我国科学家们更是将这一原理应用于衣物材质上制造出了既防水又防污的衣物即使将酱油倒在上面也不会留下痕迹。
荷叶效应的应用远不止于此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人们仍在不断探索这一原理以开发更多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