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子音乐的声波干扰,不仅能让蚊群更加静默,还能导致其“基因影响世代”,你愿意去聆听吗?
马来西亚某大学博士团队近期完成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实验。他们将一只小仓鼠置于一个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的盒子中,随后放入一只饥饿的埃及伊蚊。研究人员观察到,面对仓鼠,雌蚊仍然会缓缓试探并最终尝试用其口器叮咬仓鼠,整个过程大约需要30秒。
随后,奇妙的现象开始上演。
手机中传来动听的金曲音乐声,仿佛进入了另一种神秘的世界。这一音符的海洋下,雌蚊仿佛变得迷失方向。原来只需要30秒的叮咬过程,现在竟然要花3分钟。似乎音乐的加入打乱了它们的捕食节奏或感觉,也影响了它们的食欲。
不仅如此,在音乐的魔法下,雌蚊与雄蚊的次数也明显减少。研究者进一步扩大了实验范围,将多对蚊子置于同一环境中进行观察。
黄昏时分,蚊群的“浪漫时光”到来。雄蚊们振翅追求、响应雌蚊的召唤,然而在这神奇的音乐笼罩下,他们的交流仿佛遭遇了隔阂。原以为的成功步骤似乎受到了音乐的干扰,大多数雄蚊在求偶过程中屡屡受挫。
蚊子如何感知这突如其来的音乐呢?原来它们虽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耳朵,但能够利用头上长长的鞭毛感知声波的流速变化。那么,音乐与繁衍后代之间又有什么奇妙的联系呢?
原来,蚊子的求偶行为与它们翅膀的振动频率息息相关。在音乐的刺激下,雌蚊会加快翅膀的振动频率,从平常的389Hz提升到400Hz甚至500Hz。为了匹配这种高频率振动,雄蚊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大多数雄蚊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往往误以为周围的振动来自同类,从而放弃求偶。
长期使用电音杀蚊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蚊子种群数量,但其操作繁琐且可行性低。想象一下,黄昏时刻,小区绿化带中传来的电子音乐巨作——著名电子音乐人史奇雷克斯的《恐怖怪物与美丽精灵》。那沉重的金属音质或许会让人难以忍受。
对于个人而言,更简单直接的杀蚊方式如蚊香、杀虫剂等仍是首选。然而对于或地区而言,如何控制蚊子数量并消除由它们带来的传染病却更为复杂。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蚊子”的策略来减少野外蚊群的数量。
如某国在短期内向某些区域释放大量携带基因的雄性蚊子。这些雄性蚊子不会叮人且其与野生雌性后产生的后代会因遗传的基因而无法存活至成年阶段。然而这一策略也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争议:技术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基因是否会失效或产生更强大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