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的三个阶段

2024-12-2418:54:05百科知识8

菲利普斯曲线,这一经济学术语,描绘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本质,是展现这两者间隐约可见的此消彼长,犹如高高低低的波峰波谷交替出现的曲线。

这一曲线源于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的研究。他在一篇关于《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首次提出,揭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以下重要观点:

一、通货膨胀源于工资成本的推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使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

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叠,交替显现。这一观点,对于传统的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三、当失业率达到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趋近于零。自然失业率可被定义为通货膨胀为零时的失业率。

四、由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交替变化的趋势,因此可以灵活运用宏观经济。具体而言,为了减少失业率,可能选择牺牲部分通货膨胀率;反之亦然。这种权衡关系为宏观经济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对雇主和工人而言,实际工资的重要性。工人们关注的是工资的购买力而非货币工资本身;而雇主更关心的是劳动的真实成本而非名义工资。这引发了人们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真实性的质疑。

到了1968年,货币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进一步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胀的预期。对于工人而言,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衡量标准。名义工资的变化率必须通过与通货膨胀率进行比较来纠正。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的失业率决定;而通货膨胀率则等于工资变化率减去生产率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