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中间盛行。它落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时刻,与仲夏的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相映成趣,犹如龙飞天的庆典。在这一天,食粽的传统习俗更是广泛流传。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粽子的种类也愈发丰富多样,从竹叶粽、肉粽到蛋黄棕、豆沙粽,再到坚果棕等五花八门。对于那些在北方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心中最钟爱的仍是那传统的红枣粽子。在市场上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是用芦苇叶、箬叶、竹子叶、芭蕉叶等制成的三角形状粽子。但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家乡特色的长方形粽子。
包粽子的叶子种类繁多,临沂农村地区常使用桲椤叶。槲树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他如辽宁、陕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其身影。桲椤叶带有一种特殊的清香,据资料显示,它还具有活血、利小便的功效。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捆扎,通常需要两人协作,各自包一半后对扣在一起捆好。若只有一人,则需将一半做好后用青石板压住,再继续包另一半,最终确保两半合拢,用稻草将它们捆扎在一起,形成一对粽子。
在开始包粽子之前,需提前将黏米(现在多用糯米)和粽子叶、红枣浸泡在水中。传统的粽子不会添加太多其他食材,主要以黏米和红枣为主。回想起小时候,那红枣的香甜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有的粽子中只有一个枣,而在那个零食稀缺的年代,这已经是极美的甜食了。
具体的包粽方法是这样的:先浸泡糯米和粽叶,清洗干净后将大片的粽叶叠放并增加面积,光滑的一面朝上。然后铺上泡好的米和红枣(我家一般放在中间位置)。接下来用另一只手将两边向内折起,在最后封口处浇一点水再折好。如果两人合作,则可合成一个粽子并用稻草或绳子捆好。在我小时候,我常常是妈妈的得力助手。
包好的粽子会在前一天的下午准备好,晚上放入锅中煮制。端午节当天则可品尝到美味的粽子。如今的生活中,我们甚至可以随时想包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