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的繁衍速度迅速,当其处于食物充足的环境中时,生长速度亦会加快,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形态特征。水蛭的体长通常介于60毫米至130毫米之间,宽度则在13毫米至20毫米之间。其背面呈现暗绿色,并具有五条纵向斑纹。腹部则间断性地分布着九条斑纹,前端配备有吸盘。
生活习性与环境需求。水蛭属于冷血软体动物,其生活范围广泛,常见于水库、沟渠、池塘及水稻田等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水源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0度至40度。
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应优先考虑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水质环境。在建造养殖池时,需确保进出水口各设一个,同时在池底放置树枝和石头等物品,为水蛭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养殖池的构建与规划。养殖池的规模应根据投资大小来定,一般建议修建宽三米、深一米的水池。池中应设有产卵平台,高度在5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水位控制在60厘米左右。
为确保水质的健康生长,建议在养殖池周围进行遮阴处理,以防止阳光过强。
水蛭的繁殖与种蛭选择。水蛭虽为雌雄同体,但需异体、体内。其繁殖季节主要在春季和秋季,适宜的温度为15度至20度。
在种蛭的选择上,应挑选个体健壮、感光良好、活泼好动、体表光滑无伤痕且重量在12克至20克之间的青年蛭。
将选好的种蛭直接放入养殖池中,每亩可投放约3000条。
养殖管理与维护。在投放水蛭前,应对饲养池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高锰酸钾或生石灰。养殖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千克至3千克之间。
饵料方面,水蛭主要取食内脏、昆虫幼虫及螺类等。
建议养殖池内投放田螺,让其自行繁殖,供水蛭采食。但需注意田螺的投放密度不宜过大。
每周需投放1至2千克的动物血及内脏。可将其直接投入水中或放置在泡沫板或木板上。随后需及时清除剩余饵料,以防污染水质。
水质与温度调控。水蛭对水质的要求相对宽松,通常每10至15天更换一次水。需控制水温在10度至35度之间。低于10度时,水蛭会停止摄食,而超过35度则可能影响其生长。
天敌与捕捞。需注意水蛭的天敌包括残留农、鸭和鲢鱼等。污水严禁养殖池内。
捕捞水蛭时,可采用动物血诱捕法、干池捕捉法或加工清洗法。清洗干净后,将水蛭放入沸水中煮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