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和平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发音与表达方式总是令人着迷。在椒江方言中,一些与普通话字面意思相同的字,却有着独特的发音。例如,“老”这个字在椒江话中就有着别样的韵味。
在普通话中,“老”字作为词头时,并不直接表示年龄,而是灵活地运用在人或动物的名词前,构成如“老公”、“老婆”、“老虎”、“老鼠”等词汇。这些词汇在椒江话中,有些发音保持了一致性。例如,“老虎”和“老鼠”的叫法与普通话无异,这展现了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共通之处。
在椒江方言中,“老虎”的叫法仍然保留,同时对于“老鼠”,人们有着丰富多样的说法。比如“我肖老虎,你肖老鼠”这种说法,用来表示属相的差异;而“东山老虎要拖人,西山老虎也要拖人”,则以一种形象的方式比喻了世间万物的相似性。“抲白老虎”寓意着寻找或探索,“老鼠尾巴”则是一种糕点的名称。再如,“老鼠钻”形象地描绘了小孩子身手的灵活,“老鼠吃”则展现了儿童对食物的珍惜和享受。
当谈及“老鹰”和“老鸦(乌鸦)”时,椒江话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在这些词汇中,“老”的发音有所变化,形成了如“赖鹰”和“赖鸦”的叫法。其中,“赖”可以看作是“老”在椒江方言中的特殊异读。这一异读现象不仅体现在“老鹰”和“老鸦”这两个词上,还表现在其他一些词汇中。
比如,在椒江话中,“熬猪油”被称为“捱(nga)猪油”,简称“捱油”。“捱”与“熬”在发音上存在对应关系,这种异读现象也出现在其他词汇中,如“茅坑”读作“盲坑”。这些异读现象并非椒江方言独有,其他地方的方言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种异读现象在台州方言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它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领略了台州方言的魅力,还为考证方言本字和探索方言演变历史提供了有益的线索。通过研究这些词汇的发音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方言的演变过程和历史背景。
这种异读现象并非当代的产物,有历史文献为证。清末时期,西洋传教士在编写台州方言圣经时,就记录了这种异读现象的存在。这也说明这种异读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