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东边旧时月 淮水东边旧时月的下句是

2024-12-2501:53:34常识分享0

常有人好奇地问我,身为语文教师,你能否谈谈古诗词学习的意义呢?

提出这样问题的人,似乎在心中有所疑问:作为现代人,我们为何还要学习那些古老的文章?难习一些现代的内容不好吗?这个问题,仿佛在问为何我们要学习外语一样深奥。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诸多证据已证明古诗词学习的价值。要说服那些抱持功利思想的人却并不容易,因为那些看似无用的证据,实则蕴深远的影响。

我将尝试从实用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不谈古诗词对人生的深远影响,只谈它对写作的助益。若能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对写作将大有裨益。

让我以实例为证来阐释这一点。

朱自清的《春》大家都耳熟能详,让我们看看朱自清是如何巧妙地将古诗词融入文章中的。

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春风的温暖。这实际上直接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的引用,将春风的特点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再看文章中对春雨的描述,虽然没有直接引用诗句,但若我们熟悉杜甫的《春夜喜雨》,再读这段文字,便能感受到两者在描述春雨时的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还可以从古人的创作中看到“化用”古诗词的妙处。比如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其中巧妙地化用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使得整首词意境深远。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诗词在写作中的“引用”与“化用”所带来的妙处。多学一些、多背一些古诗文是极其有益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不仅在写作技巧上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在上也会获益良多。

但必须强调的是,“引用”和“化用”应是出于对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而非抄袭或“融梗”。真正的引用和化用,应当是超越原作,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

古诗词的学习并非无用之功,它如同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写作和思考的新世界。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用心去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