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栏目。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道家经典之作——《庄子》,具体关注的是《庄子·人间世》篇目的精彩内容。在上一期的分享中,我们通过三个故事讲述了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人生智慧。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庄子对于“有用”与“无用”的独特见解。
在道家思想中,“有”与“无”常常是成对出现,体现着辩证的思维模式,这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有和无”的哲学探讨,老子曾有过诸多精妙的论述。如我们所知,他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亦强调:“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些观点在《庄子》中也有所体现,特别是在《人间世》这一篇章中,庄子对“有用与无用”进行了深入而生动的阐述。
第一个故事中,讲述了一位名叫石的匠人看到了一棵被世人视为神社的栎树。这棵树冠宏大到可以遮蔽众多牛只,树干之粗壮需以绳索量度,树梢高耸入云,枝繁叶茂。这位匠人却对这棵树视而不见。其徒弟好奇询问原因时,石匠解释说,这棵树看似壮美却毫无用处。然而神树却自述其生存之道在于“无用”,因无用而得以保全生命。这便是庄子对“有用”与“无用”的第一重诠释。
第二个故事里,南伯子綦发现了一棵超常的大树。在询问后得知其虽有特殊的外观但并不适合做木材、房梁等常规用途,这也是因它具有特殊性才避免了被砍伐的命运。庄子借此比喻那些精神世界超脱物外的人,他们虽看似“无用”,却能免于世俗的纷争与祸害。
第三个故事则以支离疏为例,此人虽容貌丑陋、身体畸形却能自食其力并享受。通过支离疏的例子,庄子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人或物,往往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并获得幸福。这也体现了庄子思想中对于生存价值的重视。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庄子对于“有用”与“无用”的独特见解。他告诉我们,事物的价值往往取决于观察的角度和人的需求。在战乱的战国时代,庄子的思想特别强调生存的价值。道家思想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万物在自然界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价值。我们在前文中也提到过“齐物论”,即在大自然中,万物都是一体的,没有彼此、是非、高低和贵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