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说文解字》中关于“肉”部的汉字。本课将介绍三个字义相近的字,它们都与鸟兽的胃部有关。
一、胘字。读音为xián。《说文解字》解释道:“胘,牛百叶也。从肉,弦省声。”这是一个形声字,其本义指的是牛的百叶。在牛的消化系统中,牛百叶是牛的重瓣胃,位于消化道的中间部位。
王筠在《说文释例》中对“膍”字进行了解释:“牛羊食草后,食物会进入胃中再次咀嚼,经过一系列的消化过程,最终进入百叶。百叶位于胃的后面,外表光滑,内部有如针尖般的肉刺,形状如同梵夹一般折叠,因此被称为百叶。”这一过程展现了牛等反刍动物独特的消化机制。
现物学研究告诉我们,反刍动物的胃分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个部分。其中,瓣胃的样子近似球形,的平行叶片像百叶夹一样,这就是我们所称的百叶。无论是牛、羊等动物的胃部结构,还是人类对牛百叶的烹饪利用,都体现了生物学的奇妙与实用性。
胘字在古代文献中也有所应用,可以代指胃部,特指胃的厚肉。在诗词中,胘字也被用来形容食物的美味,如李贺的《恼公》中就有“肠攒非束竹,胘急是张弓”的描述。
二、膍字的读音为pí。《说文解字》解释道:“膍,牛百叶也。从肉,(蓖无艹)声。一曰鸟膍胵。”它的本义是牛的百叶,同时也指鸟类的胃。
在古代文献中,膍被描述为牛肚的一种,王筠在《说文句读》中提到:“羊也有此物,位于胃的下方,形状如梵夹一般,因此被称为百叶。《周礼》中称之为脾析。”《庄子》中也提到了膍的应用和象征意义。
除了本义之外,膍字还有其他的用法。在《诗经》中,膍被用来形容厚赐之福,如“乐只君子,福禄膍之”。
三、胵字的读音有两个:
其一为chī。《说文解字》解释道:“胵,鸟胃也。从肉至声。”它也指鸟兽五脏的总称。在古代文献中,胵被视为五脏的总称,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其二为zhì的读音。《集韵》中记载了这一读音及其用法。除了作为地名外,“胵”还可以同“[月致]”使用,“[月致]”意为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