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是一则深入人心的成语。
“滥”字在此代表着虚假或与真实不符;“竽”则是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成语“滥竽充数”的背后,藏着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入乐队以充数,形象地比喻了那些没有实际能力却冒充有本事,或者以次货冒充好货的行为。
在古代的典籍《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曾提及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有个特殊的喜好,那就是喜欢听竽的合奏。每次演奏,他都会召集三百名乐师一同演奏,而这三百名乐师的待遇十分优厚。
这故事中提到,有个自称“南郭先生”的人听闻了齐宣王的这个喜好后,便自告奋勇地前来,声称自己吹竽的技艺如何高超,请求为齐宣王演奏。齐宣王听后大喜,便将南郭先生纳入了自己的乐队之中。
南郭先生在乐队中混日子,每天都摇头晃脑、模仿他人吹竽的样子。齐宣王从未察觉出破绽,给了他和其它乐师一样的优厚待遇。
事实上,南郭先生并不懂得如何吹竽,他全靠着自己的演技和巧妙伪装度日。然而好景不长,齐宣王去世后,其子齐湣王继位。与父亲一样,他也热爱音乐,然而他更偏爱独奏而非合奏。
得知这一变化后,南郭先生大惊失色。他自知自己在乐队中无实学可展,不能在齐湣王面前蒙混过关。于是他赶紧收拾行囊,连夜逃离了齐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踏踏实实、诚实守信。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或许能混过一时,但绝对混不过一世。真实的本事和才华才是立足于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