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总有一种特别而又富有情感色彩的称呼方式是不可或缺的。现今社会中,称谓如'老爸'、'老妈'渐渐普及,虽带有一种市民的气息,但却流露出子女的恭敬之情。
上海,这个移居城市,对于父母的称呼方式尤为丰富多样。有人称阿爸,也有人称呼为爹爹。对于母亲的称呼则大同小异,姆妈是主流,而阿姆则是宁波人的独特叫法。而像'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则是随着普通话和电视的普及而逐渐成为普遍的叫法。
在平日里,我们可能会在背后或者社交中用一些较为随意的称呼,如倷娘、阿拉爷等。尽管这些称呼可能带有一些口语化的色彩,但若过于偏离恭敬的意味,也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不妥。我曾对此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和同学相处时,难免会受到潮流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后的历练,我逐渐明白了一些称呼的微妙之处。我曾误以为"武腔"是一种模糊的概念,甚至还曾思考过是否存在与之相对的"文腔"。直到我遇到了朱曾汶和张芝夫妇,他们的敬辞和谦辞让我对父母称呼的文雅性有了新的认识。
那次拜访后,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档关于亲情的节目,节目中的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敬爱。其中一些人使用倷娘、阿拉爷这样的称呼时,我不禁思考起这样的称呼是否真的恰当。感觉上,公众人物至少应该用更为正式的称呼,如"我父亲"或"我母亲"。
我曾与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朋友认为,他们这样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我仍坚持认为从"父亲母亲"到"爷"和"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降级。如今,很多可爱之物都喜欢用双声或叠字来称呼,如宝宝、囡囡等。而像倷娘、阿拉爷这样的称呼,似乎在表达一种随意的态度,让人感觉对父母的不够尊重。
虽然北方人的称呼方式有所不同,如叫爹叫娘,但在我看来这并不失为一种恰当的称呼。然而对于上海话中的倷娘、阿拉爷这样的称呼是否属于"武腔",我仍持保留意见。尽管如此,对于父母亲的称呼,我们仍应保持一种恭敬和尊重的态度。
文化大家虽少,但对于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给予他们一个得体而又不失敬意的称呼是十分重要的。在浏览朋友圈时,看到一句"中午陪老爸喝一杯,老爸开心就好",虽然带着一种亲近的气息,却也不失对父母的恭敬之情。这正是我们在称呼父母时应有的态度。
为人父母的称呼虽然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核心应始终是尊重和恭敬。我们应在保持个人特色的也要注重传统的敬称和谦辞的体现。(马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