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便不乏神童的传说,其中,孔子曾赞叹的七岁神童“项橐”,六岁便懂得运用浮力原理称象的曹冲,以及入诗于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虽然他们都有着相当的名气,却都未曾留下传世的诗词作品。与他们相比,初唐时期的杰出文人骆宾王无疑是一位翘楚。
骆宾王自幼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他七岁时所作的《咏鹅》广为人知,堪称家喻户晓,许多人都能够背诵。这首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小学生课本中的开篇之作。尽管近两年《江南》这首乐府名诗取代了它的位置,成为了新的开篇诗,但这一变化仍然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许多人表示他们无法接受这样一首经典的诗篇被排在后面。从网友们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所受到的喜爱程度之深。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咏鹅》。
诗中写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尽管有网友好奇为何首句使用了三个“鹅”字而不是其他数量,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这首诗的喜爱与赞赏。需要明确的是,尽管这是一首五言诗,其格律并不像律诗那样严格。在五言诗中,每一句通常是由五个字组成,但这也并非绝对。
对于为何首句使用了三个“鹅”字,有一种解释认为骆宾王当时可能将标点符号误以为是诗句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古代并没有现今所用的标点符号,特别是唐诗中很少使用标点。这种解释显然是不成立的。
另一种解释则提出骆宾王可能因疏忽而少写了两个字。从骆宾王对鹅的描绘以及他对颜色和构图的运用来看,都展现了他对文字和古诗的极高天赋。认为他对五言诗的字数规则一无所知是不合逻辑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为合理的结论:骆宾王在创作时是故意为之。当时有客人听闻他才华横溢,便以池塘中的鹅为题请他即兴作诗。这首诗正是他在见到实物时的即兴创作。首句写鹅的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这也是老师们教授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用的拟声词多数为两个字,如“喔喔”形容鸡叫或“吱吱”形容老鼠叫。那么为何骆宾王选择了三个字呢?
在古代文学中,一个字可视为字,两个字可视为词,而三个字则可以构成诗。尽管先秦时期已有两言诗的存在,但在唐代以后却并不常见。骆宾王在拟声词“鹅鹅”前加上一个代表名词的“鹅”,这样三个“鹅”字便可以理解为一只鹅在连续地叫。
在唐诗中,五言并不意味着每句都必须五个字。例如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虽为七言古诗,但其中也有非五言的句子。杜甫的《兵车行》同样作为七言古诗,其中也存在五个字的句子。这表明高手写诗并不拘泥于每句字数的要求,而是在遵循章法与创作出妙句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