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唐·杜甫)
年复一年至日游,困顿穷愁深陷其中。
江畔独我身影老,天边风俗却倍感亲切。
雪后扶杖漫步至深谷,朝中玉声传来紫宸散。
心碎此刻无寸许之欢,路迷何处见三秦之景。
冬至起源述略
古人的观点认为冬至为阴极至盛、阳气始生之时,也是一年影最长、日短至极的节点,故称“冬至”。
冬至又称“一阳生”,是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更是的传统佳节,通常被称作“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约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先民已用土圭观测太阳并确定了冬至的日期。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出的一个,其公历日期通常在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如2016年的冬至恰在12月21日。
古人们认为自冬至起,白昼日渐增长,阳气逐渐回升,天地间阳气开始兴盛并逐渐增强,预示着新的循环的开始,被视为一个大吉之日。
历史记载中,周秦时代曾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并以冬至作为岁首来庆祝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萌发,君道长存,故此庆贺。”也就是说,人们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冬至时刻被视为天地间阳气逐渐兴盛的起始,象征着新的循环的开端,因此春节期间的许多传统习俗,如祭祖、家庭聚餐等,常选择在冬至时举行。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于土中,二候麋角解而新生,三候水泉渐暖而流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虽阳气初生,但阴气仍盛,故土中蚯蚓仍蜷缩不动;麋与鹿虽同科,但阴阳属性不同,古人认为麋角向后生长为阴,冬至阳气初生则麋感阴气消退而角解;而山间泉水因阳气初生而渐暖流动。
冬至养生之道
在寒冷的冬季,注重防寒保暖尤为重要。外出时需加强颈、腹部的保暖措施。切勿因追求美观而减少衣物,以免受凉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等健康问题。
坚持每晚泡脚有助于保暖。中医认为寒气从足部侵入,长期泡脚可有效帮助女性驱寒保暖。但需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冬至时节因天气寒冷,需要更多能量来御寒。适量进食肉类如鸡、鸭、鱼、肉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素,能温中暖下、补气活血。
冬至美食探索
每年农历冬至这一天,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这句谚语“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正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写照。
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教弟子们搭起医棚。他们用羊肉、辣椒及一些驱寒材煮成汤料。捞出来剁碎后包成耳形的面皮食品——“驱寒矫耳汤”,分给百姓食用。此后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制作并食用此物以成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