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融合了茶叶品种、种植技术、土壤管理、生物多样性及病虫害防治等多领域知识。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学指导思想,是推动茶产业复苏的重要力量。
“六季历”是我国一种特殊的农历,它同时也是一部具有阳历性质的历法。它在世界科学领域内,为“生物-气候-”思想体系提供了先导。
《素问》时代,二十四节气尚未完全形成名称体系,书中仅提到了二分、二至和四立。尽管《素问》在描述六季历的岁首始于大寒时,没有直接使用“大寒”二字,但这种以最寒冷时期为岁首的选择,显然是与全年气候实际情况紧密相连的。
黄河中下游的气候与天文观测得出的季节常有出入,但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述的节候变化,即指这种现象。例如立春虽应温暖,却常有寒潮侵袭;夏至本应最热,而实际最热时却在“三伏”;冬至则本应最冷,而实际最冷时却在“三九”、“四九”之际。
在古代医家看来,“六季历”的岁首定于大寒是有其科学依据的。这一观点的形成,与古代以冬至点推算历年的传统算法密切相关。大寒点正好平气对应着冬至后的30天43刻7.5分,因此六气始于大寒成为了一种定式。
黄河流域全年最冷的时期正是大寒前后,这一点在其它古籍中也有所记载。《诗经》中相关描述也证实了这一点。
“生季、长季、化季、成季、收季、藏季”的划分,显然是基于植物生长周期,特别是北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这一划分与近代国外学者关于“植物季节”的主张有着相似之处。
在气候因素中,气温和降水对植物生长阶段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素问》的农业季节历中,植物季节的生季始于雨水,这一规定是有实际气候和物候依据的。如华北一带的农谚“雨水,地开冻”,就说明了雨水时期气温明显回升的现象。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对雨水时期的气温回升现象进行了描述,并认为这是常年的正常现象。他的观点与《素问》中关于植物季节生季开始的描述相吻合。
历史上确有以雨水为岁首的历法实例。如南北朝时何承天所制的元嘉历,以及唐代曹士蒍所制的七嘱符天历,都以雨水为岁首。这类选用雨水为岁首的历法可能源于《素问》、《金匮》、《难经》等医籍。
安根团队由20余位农业专家组成,他们提供土壤恢复、生态修复、农残解决及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成熟方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安根团队摘自秦广忱的研究成果:《古代一项特殊的农业季度问题——论《素问》的农业季节历》)
安根团队以其专业的视角和服务,为各领域的土壤保护、生态修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而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