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及教师考试中,选择题常涉及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考察,这部分知识点既是重点也是易混淆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论梳理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本质上是一种特定情境,其中个体有意愿完成某项任务,但当前缺乏立即采取行动所需信息的完整性。每个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给定信息,即对问题初始状态的描述;(2)目标,即问题结果状态的期望;(3)障碍,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克服的元素。从这一角度看,问题可理解为给定信息与目标状态间存在的、需被克服的情境。
问题的分类中,流行的一种是将问题分为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两类。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及解决方法。如询问从北京到香港的最佳火车路线,或求解169的平方根。这些问题中,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及解决方案都是清晰的,允许通过利用给定信息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而结构不良的问题则缺乏明确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或解决方法。以修理电灯为例,其起始状态的确定性较低,需先确定故障所在;再如“设计市中心的美景”,其目标状态的模糊性使得解决方案难以确定。
在寻找答案或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通常采用两种主要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策略涉及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具体化、逐一尝试。如玩“魔方”时,不断尝试各种可能的组合,直至成功。而启发式策略则更侧重于根据目标的指引,逐步将问题状态转化为更接近目标状态的形式,仅探索那些对达到目标状态有实质帮助的解决方案。下面将详细讨论几种启发式策略的问题解决方法。
(1) 手段-目的分析
该方法的特点是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或子目标,并寻找完成每个子目标的手段。例如,对于某些学生而言,撰写一篇长篇论文是项挑战。但若将此任务细分为选题、搜料、整理资料、拟定提纲、分段撰写等子任务,他们可能会更易着手。
(2) 爬山法
此法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向该方向前进至离起始点最近的点,再逐步接近目标。如医生为慢患者调整物剂量时可能会采用此法。
相较尝试错误法,爬山法的特色在于每次尝试后都会评估离目标的距离。
(3) 逆向反推法
这一策略从问题的目标出发,逆向推导至起始状态所需的步骤和条件。
(4) 类比思维
当面对不熟悉领域的问题时,人们常借助类比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涉及对问题进行表征,并寻找与当前情境相关或熟悉的领域知识加以利用。例如,通过研究蝙蝠的导航机制来开发声呐技术。
以上即为对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理论分析,希望能为大家的备考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