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其中以人情与亲缘尤为显著。人们常说,熟人社会,人情往来,亲缘关系网中,熟人好办事,甚至有“熟人多吃四两盐”的说法。亲朋、乡、同学、同事、战友等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其中“亲”的关系更是紧密且特殊。
“亲”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它有着远近亲疏的差异。这可以大致分为宗亲、姻亲与朋亲三大类别。正如农村的一句古话所说:“亲戚三代、宗族万年”,即便是最久远的同宗同祖关系,也是难以割舍的。
一、何为“五服”?
在的传统中,同姓同宗之人按血脉传承的顺序,确实存在着亲疏之别。“五服”即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及自身以下的五代人。这五代人的亲疏关系,通过丧服的样式来体现:亲者服重,疏者服轻,共分五种丧服样式,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多数地方都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婚丧嫁娶等大事,通常由五服之内的人参与。而出五服,则意味着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
二、“六亲不认”指的是哪“六亲”?
当形容一个人不通人情,连亲属都不顾及时,我们常说这个人“六亲不认”。那么这里的“六亲”具体指什么呢?
历史上,“六亲”的内涵并不统一。其中一种代表性的说法是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妻的家属及姻亚)、婚媾(夫的家属)。而另一种说法则根据《左传》和《老子》的描述,有所差异。现代人则从血缘和婚姻的角度出发,对六亲有了更广泛的解读。
三、古时的重“灭九族”指的是哪些人?
“九族”泛指亲属,但具体所指因时代和观点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说包括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及高祖父。另一种说法则涉及父族四、母族三及妻族二。在社会,“九族”与残酷的法密切相关,常用于惩罚重。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和“灭族”常常同时使用,目的是斩草除根。如明成祖朱棣与方孝孺的例子中,方孝孺因拒绝配合而被牵连至九族甚至十族。
四、“祖宗十八代”详解
“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序称谓包括:父、祖、曾祖、高祖等,依次往上推算。下序称谓则包括子、孙等后代。这种称呼反映了家族血脉传承的紧密联系。
从小到大,“耳孙”是辈分最远的子孙;“鼻祖”则是始祖。通过这十八代的称谓体系,可以清晰地追溯家族的历史和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