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与言辞之间,我们应何去何从
2022年秋季的思绪...
或许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听闻,它于秋日里的一场,抑或一次演讲,抑或是一幕活动。时间流转,总会有相似的句子在耳边响起。
某次的瞬间,一位同事被问及看法,他却心不在焉。他随即开口道:“领导已深入问题核心,逻辑严谨,分析透彻,我全力支持领导的决策部署。”
回想起我自己的发言经历,曾有段时间以为大家都习惯性地说着些听起来言之有理的空话。这些话仿佛站在道理的制高点,但却少了实质的内容。它们究竟是个人所思,还是仅仅的复制粘贴呢?
当我们遭遇言辞的荒芜时,我们该用何言来填充?
或许是客套,或许是场面话。此时此刻,非无心实言,亦非无奈之举,而是一种单纯的思维空白。我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么,这样的发言又代表了什么?
我见过许多此类的言说,有的表示态度,有的表示应和,有的则是简单的客套。然而我更想知,为何我们不说“此刻尚未明朗我的想法”或“我还在思,未能给出确切答复”?
有人告诉我,直接表达会让人觉得你缺乏思想、不够认真、跟不上节奏。但我也担忧,怕有人随意附和,浪费资源。毕竟说话似乎无需成本,但行动起来,每一分都是真金白银。
在无言可述之时,为何不选择沉默?
我常思量,沉默是否意味着与脱节,是否意味着一切将变得不同。环境似乎我们不断发声,让我们遵循固定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走入流程化的沟通模式。流程化的工作固然有其优点,但若思想也沦为流程化,那所有的思考是否都变得雷同?
经验丰富与否不应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十年的经验与一年的经验若无实质差异,那这些经验是否只是机械化的重复?我们真的需要这样吗?
思想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存在。人应是能思考的生物。我们不都在追求独特的思想吗?
如果仅是执行任务尚可,但当我们需要表达观点时,这应该是独特的思路、独到的思想、是人的独特体现。那么这还是简单的流程化表达吗?
当我们真的感到无话可说时,我们应该开始自省。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是时候采取行动突破现状。这并非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真正的进步。
我认为,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无言之时,非寻言辞之际,而是思考如何改变之时...
这是一种信号,如同身体的不适在传达信号。若只解决表面问题而不进行全面调整,或许会暂时缓解症状。但总有一天会付出代价。
——故事至此结束——
古笑今笑, 东西南北皆可笑, 笑过之后方知自身原有无知之处。
观事观物, 天地日月皆值得观察, 唯有细心观人方能看清高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