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的周日午后,原计划探访绿杨旅社,却不料其正进行停业修缮。于是,我信步由缰,顺着国庆路走向了渡江路。
在渡江路上,我掏出地图,想探寻附近是否有其他景点。地图指引我发现不远处有座兴善寺,我便顺着巷子寻找其所在。
扬州人所说的巷子,与上海的弄堂或的胡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记录着岁月痕迹的老房子,大多是平房,最多不过两层楼高。
尽管这些房子显得有些年头,但巷子里的地面却十分干净,没有散落的树叶或其他垃圾。巷子两缝插针地种植着各种花卉与蔬果,尤其是那些攀爬在斑驳旧墙上的凌霄花,更是花枝招展,别有一番韵味。
经过丁家巷、居士巷等一连串的巷子后,我终于来到了兴善寺。然而或许是受到新冠影响,寺门紧闭,无法进入。但据闻,这居士巷因苏轼曾居住于此而得名。
兴善寺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岁月沧桑,它历经,尤其是在期间几乎被毁。但禅及信子的不懈努力,一个原本八十平方米的破旧院落被扩建为上千平方米的庄严。
在探寻的过程中,丁家巷附近还有多处历史遗迹值得一窥。如“四岸公所”、基的宅地等。途经新仓巷还有岭南会馆,这是清代盐商建造的建筑,其门楼高大宏伟、雕琢精细。
巷子中还有“絮园”,这是清末魏源的故居。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此写成了《海国图志》。林则徐、龚自珍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地停息畅谈。
明清时期的扬州昆曲盛行,而这里正是苏昆艺人的聚居地。老郎堂便是祀奉祖师老郎神的地方,同时也是业内议事的场所,被称为“梨园总局”,这在《扬州画舫录》中也有记载。
在闲逛巷子时,我发现不少古井。我遇到的四口古井虽然年代久远,但里面都有水,井圈上还留有因取水而产生的深痕。其中一些古井还是扬州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当我走出巷子时,映入眼帘的是扬州浴室。这是由上海人袁炳南于1928年建造的建筑,门面用罗马柱装饰,堪称百年老店。
在渡江路上,我看到一家店铺正在售卖粽子。这种粽子的形状让我想起了过去每逢端午节时父母亲包的“小脚粽子”。如今这种样式的粽子已不多见。
由于需要赶回沪上,我只能匆匆游览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