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关于养老金的发放,我们常听到工龄35年以上的老人会归属于同一档次的养老金。那么,是否工龄35年和36年的养老金会存在差异呢?实际上,现今的养老金计算方式已经摒弃了以工龄定档的旧制,而是转向了以缴费年限为基础的核算方式。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新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关于按工龄确定养老金的旧制
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大多与本人的工资比例挂钩。例如,按照1978年的相关,工龄的不同区间对应着不同的基本工资发放比例。
而在2014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开始按照新的机制发放。具体而言,不再完全依赖于工龄,而是主要分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
新模式的详细解读
①基础养老金:此部分养老金根据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缴费年限以及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进行综合计算。
若按100%的缴费基数计算,每满一年的缴费可以增加一定比例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若视同缴费年限,则依据实际缴费年限的平均缴费指数来确定缴费档次。
②个人账户养老金:此部分等于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退休年龄所确定的计发月数。
例如,60岁退休通常对应的计发月数为139个月,而50岁则为195个月。个人账户余额越多,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就越多。
③过渡性养老金:此部分与社平工资、过渡系数以及平均缴费指数等因素相关。
以某地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为例,每参保缴费一年,在平均缴费指数为一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一定比例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那么,35年和36年的工龄在新的养老金计算方式下确实可能产生差异。具体差异取决于后一年的缴费情况、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以及个人的缴费基数等因素。
除“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系数存在差异外,各省市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大体相同。但因各省市的职工社平工资和缴费基数区间有所不同,即便两位退休人员在相同年龄、相同缴费年限的情况下,因所在省市的社平工资差异,其领取的养老金也可能存在差异。
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一下城镇职工社保养老金的计算公式。符合条件的被保险人,其养老金由上述的三部分组成。而具体的领取条件包括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15年。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省市的案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养老金的计算。
以赵先生为例,他在不同的城市按照历年的社平工资100%缴费20年。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各城市的社平工资不同,其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都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