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岗考试的学海中,掌握行为的学习理论可谓是一道难关。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常以单选、简答和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不同行为学说的理解和运用。而行为学派中的角色——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以及班杜拉的小宝宝,也成为了考生们常常需要分清的对象。在此,我们将一同梳理一下其中两位重要的“代表”——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理论,并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走进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实验一:经典的摇铃实验。在探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巴甫洛夫发现每当食物出现在狗面前,它总会自然而然地唾液。这是其本能的反应,并不需要后天的学习过程。而在我们眼中这个无法抵挡的食物吸引力被视为无条件刺激,带来的自然生理反应即为无条件反射。但,如果我们换个场景,如果每一次狗准备吃饭的时候都有铃声先响起呢?情况会不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呢?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铃声渐渐地开始被狗狗认为是进食前的预告。最初的中性刺激——铃声,在反复与食物这一无条件刺激相结合后,竟然也成为了条件刺激,并引发了条件反射。这便是后人所称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二、了解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实验二: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斯金纳对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了著名的“斯金纳箱”。在这个箱子里,小白鼠可以通过按压杠杆来获取食物。经过多次尝试和强化后,小白鼠学会了这一行为模式。斯金纳认为,学习实际上就是反应概率的变化过程,而强化则是提高这种反应概率的手段。
三、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对于两者的理论,我们不妨通过一些习题来进一步加深理解。例如:
习题一: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被称作什么?
答案:A. 经典条件反射。解析:这是对行为学习理论中巴甫洛夫理论的考查。他所研究的条件反射正是经典条件反射。
习题二:当妈妈对小赵说:“如果周一到周五都认真学习不玩手机,周末就可以多玩两个小时手机”,这属于哪一种强化方法?
答案:C. 正强化。解析:这考查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基本规律。通过给予小赵喜欢的刺激——周末玩两个小时手机来增强他周一到周五认真学习的行为频率,这是正强化的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