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净则无鱼之境”这句话,许多朋友都有所耳闻。它的含义是,在极度清澈的水中,鱼类因缺乏食物而难以生存。
此言简明易懂,但背后的深意更值得品味。当水源过于纯净时,缺少了水草和虫类等鱼类的食物来源,鱼类的生存自然会受到威胁。而这句话的精髓,其实在于其后半部分所蕴含的古人的处世智慧。
“水至净则无鱼”的出处可追溯至《大戴礼记》。初听只觉讲述自然现象,然其后续之句,更是点睛之笔——“人至明则无友”。
这里的“至”指的是达到极点,“明”指精明,“友”即指朋友或伙伴。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过于精明,就可能失去朋友。这与老子所倡导的“道法自然”的观念相呼应。
道家认为,万物应保持其自然的平衡与和谐。那么,何为“自然”呢?简单来说,就是阴阳协调、万物平衡的状态。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正如有光明必有黑暗,有开始必有结束。在人际交往中,精明能干固然是优点,但若过分苛求完美、斤斤计较,便可能让人敬而远之。
试想一下,若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或同事,对每一件小事都斤斤计较、吹毛求疵,你是否会愿意与之深交?在职场中更是如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虽然要高标准严要求,但也不能让下属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
过高的标准可能会成为对下属的苛求,长期如此只会带来负面效果。那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懂得在批评中留有余地。
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如果对每一次错误都采取极端的惩罚措施,那么身边的人可能会因无法承受而离去。这也正是“不痴不聋,不做家翁”这一老话的智慧所在。
聪明人在处理事情时总会留有三分余地。他们明白这才是“人情社会”的规则。事情需要计较但也不能过分计较,如何平衡其中的度,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领悟的。
给予他人机会的同时也给自己留有退路。过于较真的人如同锋利的宝剑,虽然外表光鲜却容易伤人伤己。
历史上的海瑞虽为,对污吏严惩不贷,但嘉靖帝的智慧更在于他懂得如何平衡惩罚与警示的关系。惩罚重犯以警示轻犯者,这正是帝王之术的体现。
做人做事应保持难得的糊涂态度。在认真负责的同时也要学会包容他人。这就是做人的艺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