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厅已然被两大品牌所占据,仿佛成了“蓝绿大厂”的专属领地。尽管图片过于敏感无法展示,但这种情形下的感受仍如“撇嘴”般微妙。
两大品牌凭借强大的广告投入和明星代言,以遍地开花的线下专营模式,硬是将600元的配置提升至3000元的价格,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代理商的高额剩利和营销人员的提成,促使他们如“站街女”般积极推销,采用“死缠滥打”、“虚假宣传”和“嚎头”等手段,使得许多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甚至有人乐在其中,这不禁让人感到惋惜。
不知何时起,已从“会看不会用”的水果“”时代步入了“看脸不看芯”的OV“傻13”时代。这其中,懂手机的人看重配置,选择华为、小米等品牌;而不太懂手机的人则看重外观,偏爱大厂产品。水型虽已过时,但仍是市场中的一种选择。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但那种“站街式营销”和毫无底线的虚假宣传,实在让人无法苟同。要配置没配置,要性能没性能,唯独“颜值”至上,再加上强大的美颜功能,就能在市场中独领。这种现象虽不正常,但也反映出了一定程度的消费者心理。
记得有一次,为亲戚挑选手机,面对两款“O”牌和“V”牌手机,颜值确实不错。一看配置,却发现使用的是几年前的处理器,如红米曾用过的骁龙410和联发科MT6582,价格却高达2000多元,显然不太值。下属也表示质疑,领导却坚持认为这两款手机适合女性使用。
当时我在场,直接指出手机配置过时、价格虚高等问题。领导询问何为合适时,我建议选择商务风格、大气一点的款式。最终,虽然领导最初坚持选择这两款手机,但在我们的劝说下,还是决定再去换一款更合适的。
后来,我向业内的朋友咨询,他们给出了更深入的解析:推荐“O”牌和“V”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润高。这些品牌使用的处理器和配件都是几年前的淘汰货,但定价却在2500~3000元之间,厂家和中间商的提成颇高。相反,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品牌,虽然使用的都是当年的新款处理器和配件,但因为成本高、利润低,营销人员的动力自然不足。
以“O”厂旗舰R9和R9plus为例,虽然名字听起来高端,但配置信息中却藏着小秘密。比如R9使用的MT6756处理器,其实就是联发科P10的“马甲”,市场定位中端。而同款处理器的其他手机品牌如荣耀5X、红米3等,价格却远低于“O”厂。
再比如“V”厂的X6和X6plus,连处理器名字都不敢明说。其实这些都是掩耳盗铃之举,稍微懂点手机的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猫腻。然而对于不懂手机的人来说,“颜值”依然是最重要的购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