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燕春归》
《春云烟柳》吴门画艺之典范,丰子恺笔下之韵。
临近清明。
清明,位列二十四节气之第五,恰为三月之节。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述:“《国语》有言,时有八风,而清明风为三月节之风,因属巽方。万物于此时洁齐而清明。”其中蕴含的巽方与节气的联系,为世间万物带来清净与生机。
见家家插柳之景,便知今日为清明佳节。这个节日不仅是自然规律的循环更迭,更是文化的盛大。
讲到节气清明,不免让人想起它既有的节气色彩又带有的人间温情。它既是季节的更替标志,又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特征。若要选一种植物来代表其色彩与内涵,那必然是柳树。
虽然古人在描述“清明三候”时未提及柳树,但柳树在暮春时节无疑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二月春风似剪刀”,此名句描绘了春风剪裁下的柳叶之美。到了清明时节,柳色更加青翠,柳枝更长,呈现出“阳春三月柳色新”的美丽画面。
古代的清明节实际上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寒食节禁火冷食,上巳节则以“祓禊”与沐浴为主。而清明节的习俗则围绕着祭祖扫墓与踏青展开。这些习俗中,柳树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代的清明节又被称为“柳节”。
说起插柳与戴柳的习俗,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介子推。介子推的忠义故事与这一习俗紧密相连。
清明节的插柳与戴柳源于晋文公对介子推的纪念。据史载,介子推曾为晋文公断粮时“割股”救他。然而晋文公登基后却忘记了介子推的功绩。介子推便带着母亲隐居于绵山,最终在柳树下被。为了纪念他,晋文公将清明节与插柳、戴柳等习俗联系在一起。
古人认为柳树具有辟邪的效果。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及晋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文献都提到柳树的用价值。
到了唐宋时期,清明节的插柳与戴柳之风更为盛行。上巳节的“祓禊”习俗也与戴柳相结合,人们相信戴柳可以免除虫毒侵害。
宋代以来,人们不仅在门上插柳以示纪念,还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比如农人以清明日的天气来预测水旱情况,谚语有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清明戴柳还有纪年华、惜红颜之意。青青杨柳象征着青春的活力与生机勃勃的春天。古代女子举行礼时插上柳枝或戴上柳圈,展现出她们的青春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