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装影视剧或古典小说时,您会察觉到古代人并不会直接以数字描述年龄。他们倾向于使用与年龄相关的称谓,如:及笄、豆蔻年华、志学、弱冠、桃李年华等词汇。那么,这些词汇具体代表的是哪个年龄段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中,也有关于年龄称谓的记载。其中,《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及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展现了不同年龄段所对应的称谓。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解读一下,影视剧中常见的年龄称谓所对应的年龄。
豆蔻年华特指十三岁的少女,也常用来象征少女的青春时光。这一称谓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中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志学之年即指十五岁,也称为束发。在《大戴礼记·保傅》中有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表明在古代,志学之年主要指男子的十五岁。
及笄之年则专指女子的十五岁。在《礼记·内则》中有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婚礼》也提到了这一年龄节点,标志着女子已到了婚配的年龄。
对于古代男子的成年礼,二十岁行冠礼。这表示男子戴上帽子,标志着成年。《孔颖达.正义》中解释道:“二十,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虽然二十岁身体尚未强壮,但已成年的男子被称作“弱冠”。
桃李年华通常用来形容二十岁的女子。这一词语寓意着女子如盛开的桃花和李花般明艳动人。
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人们常说“三十而立”,意味着在这个年龄,人们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并承担起身上的责任。
不惑之年则是四十岁的代称。这一词语源自《论语·为政》中的“四十而不惑”,表示人到中年能够。
知命之年指的是五十岁,特指男性。这一词语源于《淮南子·原道训》,形容一个人开始了解自己的命运。
花甲之年指的是六十岁,因为六十年被称为一个花甲。
古稀之年则是指七十岁,这一说法源于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之年则代表八、九十岁的高龄。在《礼记·曲礼》中有记载:“八十九十曰耄。”这一词语常用来指代年纪极大的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