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有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最高明的医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中等医生调理欲病趋势,而普通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在2017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便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旨在将治未病理念融入人们的生命全周期中。
通过整合饮食调养、心神调养、修身健体以及非物疗法,中医实现了对健康的全面维护。治未病不仅是中医的健康思维,更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学课本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课,就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如何实现治未病呢?
了解并遵循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中医所讲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代表着对外界事物的情绪反应,与现代意义上的情绪管理紧密相连。当情绪过于激烈或长期低迷时,都可能引发各种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过度的怒气会伤肝,过度的喜气会伤心,过度的悲伤和忧虑会伤肺,过度的思考会伤脾,过度的恐惧和惊吓会伤肾。
以怒气为例,怒发冲冠的状态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胀头痛、面红耳赤等症状。过度的欢喜则可能导致心跳加速、精神不集中,甚至引发心脏疾病。而悲伤过度则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情绪低落等肺部问题。我们应该学会合理调节情绪,以保持身心健康。
观察身体和思维的变化是判断健康状态的重要方式。从面色变化便可以看出许多健康信号。例如,面色红润有光泽是健康的表现,而面色发青或发紫则可能是血液循环不好的征兆。最近脸色发灰可能表示身体缺氧或肺部功能欠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如增加户外活动、多吃绿色蔬菜等。
对于女性来说,面色萎黄是气血不足的表现。通过食疗方法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的调理,可以改善气血状况。而对于男性,则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食材搭配。亚健康及慢性疾病的普遍存在使得中医治未病显得尤为重要。提出的“健康”规划纲要为的健康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