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深思,关于我们常提的“真诚”一词,除了其在道德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以诚待人、以诚处事外,是否还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和逻辑,证明“真诚”确实是自然界和人类本质特性的体现呢?换句话说,真诚不仅关乎道德层面的需求,更因其自身就是自然界和人的本质特性而存在。
那么,为何如此说呢?
真诚,是上天固有的品性,是人与自然界的共同特点。《中庸》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短短两句话概括了:真诚,作为人与自然界都固有的重要法则和本质属性。简单理解,即自然界的本质特性便是真诚。
这种真诚,不仅仅是道德的品性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智慧上的高境界。《中庸》又提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表明了至真至诚之人能够自然地达到中庸的境界。虽然这种境界并非全然无思无虑,但它所体现的是在一种浑然天成、从容自在的状态下接近于道的智慧。
深入探讨,真诚是为人带来智慧与德的源泉。当一个人的真诚达到了最真最好的“道”的状态时,便能将固有的智慧发挥到极致。“圣人也”,诚为圣人的首要要求。“真诚”如此可贵且重要,如何体现与实践这份真诚呢?
践行真诚之道,首先要择善固执。《中庸》云:“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意味着我们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明智地辨析以及坚定地践行。简言之,就是学、问、思、行四个方面。在追求真与善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前行,永不退缩。
更进一步说,真诚之道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与实践。我们必须达到一种不懈追求、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境界。如《中庸》所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强调了真诚的品性如何引导我们做事、如何从弱变强。
阅读至此,《中庸》对真诚的理解已跃然纸上。真诚不仅是一种品性要求,更是一种技能、一种做事与处世的方式。它不仅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信任状态,更是人与自然界的固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