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季节背景下,我们聊聊野钓鲫鱼打窝的技巧。由于天气转凉,水温降低,通常打窝后一个小时左右才能观察到鱼儿的动静,而要达到连竿的效果,则至少需要等待两小时。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如何科学有效地打窝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和见解。
进入深秋,早晚温差较大,有时中午的气温可达25度以上,但到了早晚时温差超过10度是很常见的情况。在这样的温差环境下,中午的鱼口反而会变得更好,因为鲫鱼在温度较高的时段活动更为频繁。尽管早晚的鱼口可能稍差,但若窝子布置得当,晚上的鱼获也未必不佳。这主要得益于鱼群在窝中逗留造成的效应。由此可见,打窝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留鱼也是需要掌握的技巧。
由于水温下降,鱼类的活跃度会降低,因此在早上刚出钓时,鱼口表现可能并不理想。这时如果出发去钓鱼,建窝时切记不可投放过多的窝料。过多的窝料容易导致鱼儿饱腹而游走,影响钓鱼效果。
鲫鱼觅食时习惯低头再抬屁股,因此我们在布窝时要特别注意。使用碎一点的酒米作为窝料,能使鲫鱼吃饵的动作变慢,从而实现较长时间的留鱼。
鲫鱼有群居和扎堆的习惯,特别是在水温较低时更为明显。因此选择钓位显得尤为重要,若钓位下方有鱼群,打窝后更容易钓到鲫鱼并留住鱼群。一些有水草的地方、坎、洄水湾以及倒树和乱石处都是鲫鱼喜欢停留的地方,这些位置都是优先布窝的好选择。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打隔夜窝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不在于快速诱鱼,而在于如何保证窝料在第二天仍有存留。由于小鱼的活性在这个天气仍然存在,若方法不当,即使打了窝,第二天也难以实现连竿。我通常在打隔夜窝时,会选择使用菜籽饼和泥巴酒米混合的方式。泥巴入水后不易散开,能有效保证酒米的存留,使第二天仍有饵料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