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三月初三,是古代的上巳节日子,此节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具体说来,上巳日特指三月上旬的巳日。古人非常重视这个日子,会举行一个叫做祓禊的仪式。
祓禊的音义是“服戏”,意味着净化。“祓”字与“拂”字相同,皆为去除之意。依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述,三月上巳,官民皆在东流水上洁净身躯,以求祛除宿疾和厄运。古人视这一天为身体与心灵彻底洁净的日子,他们深知过了一整个冬季,身体的洁净和疾病的预防都是极其重要的。
上巳日的祓禊传统,其起源与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有着深厚联系。《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们的志向对话,其中孔子曾高度赞同曾皙的描述,即沐浴于沂水之滨,风中舞蹈于雩坛之后归家吟咏的情景。此一描述后来被视作上巳日祓禊的蓝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晋时期上巳节正式定为三月初三,也被人们称作“重三”或“三月三”。在这一天,晋代名士王羲之在兰亭举行了修禊活动,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兰亭序》。这一传统活动在后世文人中广为流传,成为他们春游赏景、赋诗饮酒的佳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祓禊仪式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其核心的精神——临流赋诗的风雅并未消逝。虽然现在不再野外寻找溪流进行曲水流觞的仪式,但流杯亭的修建却依然可见古人遗风的传承。在北京等地,更是有多座历史悠久的流杯亭见证了这一习俗。
例如北京的流水音、故宫乾隆花园的禊赏亭、恭王府花园的沁秋亭等,这些流杯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其中流水音为明代古迹,沁秋亭则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水槽设计而闻名。这些流杯亭在春天里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吟诗作赋、饮酒欢聚。
在这些地方饮酒吟诗作乐是旧时帝王家的娱乐方式。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会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踏青、饮酒、享受春天的气息。《康熙宛平县志·风俗》记载了百姓在三月三日外出游玩、饮酒唱歌的习俗,这无疑也展现了人们对于春天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