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光的流转,节气已至大寒,象征着旧年的终结和新年的伊始。新的一年正带着和煦的笑容走来。
大寒,作为第二十四个亦是最后一个节气,它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为岁月画上完美的句号。树木增添了一圈年轮,孩童成了少年,时间毫不留情地推进,不眷顾任何人,也不为任何人的留恋而停下脚步。这便是“岁月不居”的真实写照。
大寒与大暑相应,一冷一热,遥相呼应。若将节气绘成一幅画卷,“寒”与“暑”便如两颗明珠,熠熠生辉于节气的体系中。从造字角度看,“寒”字仿佛描绘了人们在漏雨的屋檐下,缺乏衣物与被褥,只能依靠草来遮体避寒的场景。这种无处可逃的感觉,不人联想到《水浒传》中林教头在风雪山神庙的情景。
冬至时,太阳抵达南回归线,尽管之后开始向北半球回归,但北半球的热量依旧入不敷出,气温持续下降,因此最寒冷的时刻往往出现在小寒与大寒。在我的故乡——皖西南的大别山区,有句话说“大寒小寒,冷成一团”,这形象地描绘了那里的严寒。
童年时,最让人畏惧的是早晨的寒冷与晚上的如厕之苦。每次都需要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妥协。尽管洗澡的次数不多,但每次洗澡都如同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一首名为《红梅赞》的歌曲曾广为传唱,它所传达的坚韧与傲骨,正是梅花作为人的魂的象征。
大寒时节正值“三九”、“四九”之时。根据干支纪日法,从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九”,于是有了耳熟能详的“九九歌”。尽管很多人误以为从冬至开始数九,但实际上从第一个“壬日”开始已经进入了“一九”。所以当大寒的最后一天到来时,“五九”已经结束。
在古代,没有汽车和空调的年代里,人们对寒冷的感受尤为深刻。“寒”在诗词中经常出现,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无论是春寒、秋寒还是夏寒,诗词中都有所描绘。然而最多的还是对冬寒的描写。在唐朝这个充满英雄气息的时代里,面对自然的寒冷人们展现出积极、昂扬、不可战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