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悠久,绵延近五千年。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前人的文学作品如璀璨的星辰,有的已然隐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而有的则依旧熠熠生辉。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传承和各种记载来揣摩其中的深意。也有一些作品让今人感到费解,只能提出各种猜测,却难以得出定论。
以现今广为人知的“锄禾日当午”一句为例,尽管它脍炙人口,但关于其中“锄禾”一词的理解却存在争议。大多数人将“锄禾”理解为“除去田中的杂草”,这一看似明确的解释为何会引发争议呢?
这首引发争议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一诗。全诗简短直白,却富含深意。诗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都有收录,想必大家都能熟读成诵。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听到长辈们念叨,其深意自然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就是这短短的二十字,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争议源于一档电视节目《诗词》。在节目中,当考到这首诗时,国学大师蒙曼解释说,“锄禾”代表的是农民播种的过程。这一解释在节目播出后引发了网友的异议。他们对于“锄禾”二字的理解存在两种主要观点:
其一,“锄禾”即是“除草”。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锄禾日当午”是倒装句,实际意思是“在太阳正午时除草”。他们认为中午阳光强烈,此时除草后草更容易被晒死。
其二,“锄禾”泛指与耕种相关的农事活动。持此观点的人认为,“锄禾”并不特指某种农事,而是泛指农民在田里所做的所有农活。
面对这样的争议,我认为我们有些过于纠结于字眼了。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传达农民种田的不易,提醒我们要珍惜粮食。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诗的整体意义,而不是纠结于其中某些字词的解释。毕竟,这些都是后人的理解,李绅当时写下的具体含义,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无法穿越回一千多年前去对峙,所以这种没有明确答案的争议其实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