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以其独特的造型命名,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此美名。它是蒙古族历史长河中一抹悠久的音符,已然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知音”。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县这片土地,被赞誉为“马头琴之乡”,其中马头琴手们的广场演奏,更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当马头琴的旋律在广场上回荡,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已经在2006年列入了“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并继续在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传,马头琴的起源是一位思念逝去小马的牧人。他以小马的腿骨为琴柱,头骨为琴筒,马尾作为琴弦,精心制作出了一款模仿小马形象的马头琴。这一乐器,便被冠以“马头琴”之名。
马头琴以其精巧的结构、便携的特点而著称。高傲的马头屹立琴首,细长的琴杆连接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列两侧,拉动两根琴弦,再配合一把分离的琴弓。演奏时坐姿为主,音箱夹于间,琴杆略偏向左侧。左手按弦,右手拉奏,其按弦法独特,包括颤指、滑音、双音、拨弦、揉弦、泛音等多种技巧。
早期的马头琴常用于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与蒙古族的“乌尔图道”长调民歌相得益彰。其传统曲目多源于民歌,如《朱色恋》、《奔马调》等。随着时代发展,马头琴逐渐走进艺术殿堂,其淳朴、浑厚的音色富有浓厚的人声美,既可独奏、齐奏或伴奏,又能表现多种场景与情感。
如今,无论正式场合还是日常活动,都能听到马头琴那独特的旋律。它以特有的演奏风格展示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与的豪迈性格。
马头琴作为蒙古族音乐的代表,根植于深厚的社会与民俗文化中,它既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也是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重要工具。从草原到历史的长河,马头琴始终伴随着蒙古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