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位技术达人终于实现了固态硬盘的自由选择,当电源接通的一刹那,炫目的火光与袅袅烟雾成为了独特的开机仪式。在硬盘的世界里,盲目操作是大忌,因此了解主板接口类型、具备硬件知识和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切勿依赖蛮力,否则设备无法识别还是轻的,严重的可能导致接口损坏。当前,固态硬盘的接口类型多样,最常使用的有SATA和M.2接口。
回首历史:多样的固态硬盘接口
IDE(PATA)接口虽被认为是最早的固态硬盘接口之一,但其实际运用始于IDE时代。IDE接口也称作ATA接口,采用40针结构,通过16位并行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但其最高传输速度仅能达到133MB/s。
尽管如此,在奔腾4时代之前,固态硬盘因其稳定性需求,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为了与机械硬盘区分,行业中将其称为电子盘,其接口形式为40针的大插头,具有防呆设计。
IDE接口还有CF和ZIF等变种。
CF(Compact Flash)接口对于摄影摄像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尽管主要用于工控领域,但CF卡同样遵循ATA标准,只是其接口为50针。
大部分人误认为CF卡和SD卡仅是接口类型不同,但事实上CF卡内部由控制器和闪存芯片组成,是一块标准的固态硬盘。
继续我们的旅程,还有ZIF(Zero Insertion Force)接口,这是东芝发布的一种接口,主要应用于微硬盘上。这种接口多用于工控设备,部分数码产品如苹果iPod Classic系列音乐播放器也有所配备。
进入SATA时代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接口类型更加丰富。SATA接口因其串行传输方式而得名,最新的SATA 3带宽达到了6Gbps,外观迷你且内部设计有“L”型防呆装置。
虽然SATA接口对于机械硬盘来说已足够,但对于追求更高性能的固态硬盘而言,其带宽已成为瓶颈。由于其广泛的适用性和良好的兼容性,SATA固态硬盘成为了老旧电脑升级的理想选择。
SATA接口还有LIF和mSATA等变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PCI-Eexpress标准已发展到3.0和4.0版本,即将普及的5.0版本将带来更高的传输速度。还有M.2和U.2等接口类型。
M.2接口作为当下的流行之选,其前身是NGFF(下一代形式因子),旨在取代mini PCI-E和mSATA接口。M.2接口支持多种规格,包括支持AHCI协议的B-Key、支持NVMe协议的M-Key以及理论上支持多种协议的BM-Key。
最后是较为少见的U.2接口,主要应用于服务器中。虽然外观与SATA相似,但其走的却是PCI-E通道,理论上市面上只是外观的不同。
历经的发展,固态硬盘的接口形式在SATA和M.2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统一。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高速的PCIe 5.0固态硬盘即将问世。无论PCIe 3.0、4.0还是即将到来的5.0,M.2接口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流。
(技术探索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