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际,热浪逐渐消退之时已近。日日期盼“消暑解热”的人们终于迎来了立秋的脚步。立秋之后,暑气逐渐消散,出门不再需要顶着烈日,告别了“稍一动便汗如雨下”的日子;但同时也有人担心,立秋并不意味着就此凉爽。立秋后天气还会不会热?又能热多久?具有生活经验的市民却有句谚语可以解答:“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那么,这句谚语背后蕴怎样的智慧呢?
立秋后的气温波动与农历七月紧密相关
关于这句谚语中的“早立秋、晚立秋”的理解,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其指的是立秋日期的早晚,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指的是立秋时刻在一天中的早晚。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反映了古人对农历和自然节气的深刻理解。
立秋在阳历中的日期虽固定,大多落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但古人依据的是农历。农历中立秋的时间差异较大,若在六月则为早秋,而在七月则为晚秋,有时甚至相差整整一个月。古代还以天干地支纪月,节气成为月份的起始点。立秋对应着申月的开始,也就是农历的七月。有人通过比较立秋早晚来预测七月的凉热情况。
如果立秋在六月,那么整个七月都将处于立秋之后,天气很可能较为凉爽;而如果立秋在七月,那么只有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处于立秋之后,其余时间仍在三伏天中,天气自然会比较炎热。“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在这里似乎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今年立秋属于晚秋且酷暑难消
今年的立秋是农历七月初八,应属于晚秋。从当前的气候情况来看,炎热的天气依然持续。关于立秋时刻决定凉热的观点是否科学仍需商榷。
另一种观点认为,立秋时刻在一天中的早晚会影响天气的冷暖。例如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是8月8日的凌晨12分57秒,这似乎预示着“早秋”的到来,后期可能较为凉爽。但气象专家指出,影响天气的因素众多,包括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等,因此立秋时刻与天气冷暖的关系并无科学依据。
南京地区还对立秋有“公秋”和“母秋”之分的说法。无论哪种说法,今年的立秋被归为“母秋”。但专家也表示,关于公母秋与后期天气变化的关系并无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