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晨的8点15分,随着一声轻柔的关门声,高铁列车从贵阳北站缓缓启动,驶向广西南宁。贵南高铁的全面开通,为贵阳与南宁之间带来了全新的出行方式。市民常健高兴地发现,他的往返旅程如今仅需两半小时,“甚至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工作事务,生活工作两不误。”
我国高铁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同时对高铁通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过去,高铁上的信号问题常常令人困扰,隧道中更是常常“失联”。但现在,如常健般的旅客们欣喜地发现,高铁上的信号质量显著提升,即使在隧道中也能保持通信。
以贵南高铁为例,其于去年8月正式全线开通运营。作为贵州首条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同时也是覆盖4G与5络的首条高铁线路。因地势原因,线路桥隧比高达90%,在贵州段就要穿越众多隧道。按照严格的项目管理原则,贵南高铁成功实现了“高铁通、通信通”的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隧道内公共通信网络的覆盖?稳定的信号背后有哪些技术秘密呢?
中铁二院贵南高铁公网工程总体负责人梁莹解释道:“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电力来源。”
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次试验,施工方决定利用铁路箱变提供电力。“铁路电力资源不仅电力充沛且等级高,能有效保障通信稳定性。”梁莹介绍道。为此,施工方在贵州段共建共享了94处铁路箱变,并扩容了53处。
解决了电力问题后,基站的建设便成了下一个重点。“为了应对高铁进出隧道时信号的频繁切换对通信质量的影响,”梁莹表示,“我们技术人员进行了实地。依据线路地形特点,我们创新地采用了‘之’字形排列通信站点,并采用了双漏缆、下行频偏补偿等新技术方案。”
随着列车南下,穿过的隧道逐渐增多。常健坐在车窗旁,稍显担忧信号的稳定。但当他侧目窗外时,发现两条如手腕粗细的直线电缆着隧道壁,彼此平行延伸至隧道口。
贵阳电务段通信技术科助理工程师高仲豫解释道:“这是为了在隧道内提供信号覆盖而敷设的漏泄同轴电缆。三大运营商通过这些电缆进行信号覆盖,确保隧道内通信的稳定性。”这些电缆的敷设与车窗齐平,使得接收信号最为稳定。
相较于其他高铁线路,贵南高铁的地理条件特殊。完善基站布点成为了保障信号稳定的关键措施。
高仲豫进一步介绍道:“以前基站的设置大多为1公里一个站点。而现在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各运营商的用户量,决定每500米设置一个站点并升级为5络。”这一改进使得贵南高铁的信号切换更为平滑。
在贵南高铁贵州段上,共计敷设了268公里的漏泄同轴电缆并建设了368个基站。其中243个基站位于隧道内。通过采用超级小区的网络规划模式扩大了单个小区的覆盖距离并有效减少了业务切换与小区间的彼此干扰提高了网络质量和用户体验。
当然完成建设只是第一步而已后期的维护同样重要。
高仲豫提到:“我们安排技术人员定期巡检沿线配备无线电监测站同时每个基站设备都有警报功能一旦发生异常可即时反馈。”他还提到贵南高铁的设备警报功能已升级能够及时响应缆线损耗、电力不足等问题帮助技术人员快速定位问题并高效处理。
在穿越九万大山一号隧道时常健偶尔能感受到通话中的杂音但他依然赞叹:“贵南高铁的通信体验真是非常出色。”
据了解近期贵州省计划对多条高铁线路进行5G通信升级改造。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更快的传输速率、更广的覆盖范围以及更稳定的网络将为高铁旅客带来更加优质的通信体验。
< 日报 》(2024年12月10日 瞭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