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八位普通人,以假乱真地踏入了一家精神病院,自称有严重的幻听和狂躁症状。
医生经过细致的检查,确认其中七人为"疑似患者"。这八人准备离开时,医生虽不情愿但也无奈允许,但他们"精神症状"加重的传言却在医院中传播开来。
此情此景,正是著名的罗森汉恩实验的再现。心理学家贝科尔指出:“一旦个体被赋予某种标签,他们可能会逐渐成为标签所定义的人。”
生活中最常见的标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在人际交往中,不同的称呼往往反映着不同的印象和情感。
称呼中透露出印象。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被孙悟空以各种“呆子”、“夯货”等称呼所刻画。这些称呼虽源于角色设定,但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特定形象的主观认知。猪八戒的形象虽常被嘲笑为不聪明,但实际他也有天蓬的英勇形象。称呼的力量却是如此微妙和深远。
称呼中反映出善恶。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读书时期也曾被取笑为“猪仔”,左宗棠却以尊重的态度称呼他。这种善意的称呼不仅体现了左宗棠的尊重,也影响了两人后来的关系和合作。而皇上的“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的评论,则是对柳永的误解和轻视,这种称呼也反映出皇上的恶意。
称呼中蕴人情。
生活中如何交往人与人?选择以善意的称呼交流吧。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留下了友谊的美好称谓,如“竹林七贤”,而有些人则因他人给予的恰当称呼而获得更多尊重和友情。
如何正确对待称呼?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面对他人的称呼要理性对待,积极改变自己并努力提高自己。只有当你积极改变自己时,那些负面的标签才会逐渐消失。而你的努力终将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更好的称呼。